“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馕”,这是一句新疆少数民族的谚语,说明了馕在新疆少数民族饮食中的地位。4月23日,正在践行第三次“结亲周”的郑州援疆干部跟着哈萨克亲戚学起打馕,在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加强彼此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用双手演绎着舌尖上的幸福。
走进任何一家哈萨克牧民的家中,总能在院子的一角见到一个一米见方的圆柱形建筑,土坯搭建,泥土粉饰,顶上开口。这就是馕坑。我们平常吃的酥香的馕饼就是从这里烤制出来的。
4月23日,是哈萨克亲戚夏迪古丽·卡哈尔打馕的日子,以前储存的馕饼已经吃完。正在践行第三次“结亲周”的郑州援疆干部闻讯赶了过来,跟着夏迪古丽学习打馕。
桃花树下,馕坑周围,援疆干部聚在一起,眼睛不眨地注视夏迪古丽打馕的每一个细节。
说起打馕,夏迪古丽可谓是行家里手。她一边示范一边解说。首先和面发酵,分割均匀的小块,揉面醒面,随后用特制的工具制成馕坯,馕坯呈中间薄周边厚的形状,最后在馕坯上面压花,放置不同菜料。制作馕坯的过程也就结束了。
接下来就是烤制环节。这个过程就有点复杂了,馕饼口味的好坏就取决于馕坑内的温度。过高会烤糊,过低香味缺失,形状色泽都会受到影响。在夏迪古丽的指导下,援疆干部一边往馕坑内放置木柴,一边试探炉膛内温度。烈日当头,热浪袭人,但大家兴趣盎然。
待木柴燃尽变成炉灰,夏迪古丽拿起一碗盐水向馕坑内泼去,主要是增加摩擦力,便于馕坯吸附,也便于取馕。随后只见她拿起一个馕坯迅速地贴拊在坑壁上,静静地观察。怎么不继续放置馕饼呀?看着大家一脸地茫然,夏迪古丽笑笑表示,这是在试探炉温。看着馕坑内温度合适了,她示意援疆干部可以往囊坑内放置馕坯了,顿时,大家围了上来,你一个,我一个地开始往馕坑内贴置,毕竟技术不熟练,胳膊在囊坑内留置时间较长,待抬起胳膊,已经泛红一片,人们纷纷吹气降温,插科打诨地笑作一团。别看馕坑不大,里面竟然放置了30多个馕坯,出乎援疆干部们的预料,最后,夏迪古丽把坑口封闭,又在馕坑外边围上一层棉毯,这是在保持馕坑的温度,据夏迪古丽介绍,整个烧制过程需要一个小时。
休息等待的空闲,意犹未尽的援疆干部用手机搜索馕的历史,这一搜索让人们吓了一跳。原来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馕含水分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适宜于新疆干燥的气候;加之烤馕制作精细,用料讲究,吃起来香酥可口,富有营养,深受新疆各族人民喜爱。相传当年唐僧取经穿越沙漠戈壁时,身边带的食品便是馕,是馕帮助他走完充满艰辛的旅途。
闲聊中,夏迪古丽告诉大家,以前在深山里,她们的饮食主要就是馕。现在搬出大山了,政府免费给修建了安居房,她们居住环境舒心多了,援疆干部给她们修建了蔬菜大棚,能吃上新鲜蔬菜,饮食结构也丰富起来,但是馕依然占据着饮食的主要地位,这既是一种饮食习惯,也是一种文化情结。现在这个馕坑就是搬出大山时修建的,是她们一家走向富裕幸福的见证。
时间到了,大家急不可待地揭开馕坑的覆盖物,顿时一股酥香沁满小院。带上手套,拿起木片,援疆干部轮流着把馕坑内馕饼取了出来,捧着滚烫金黄的馕饼,大家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满满地收获感,满满成就感。
酥香的馕饼不仅包含汗水,更凝结着民族的智慧。援疆干部跟着亲戚学打馕,掌握的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感受着一种文化,更多地是体验着一种味道,凝聚着一种情感。这就是新疆的味道,一家亲的温情。只有心心相依、情感交融、团结和谐,我们的生活才能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