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援疆造福哈密百姓
哈密日报记者 王会娟
河南省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骨干于2016年12月进疆,计划内援疆干部人才223名,目前柔性援疆人员累计达到1329名。一年来,河南省援疆干部人才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服务脱贫攻坚,支持教育、医疗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多方面深层次为哈密老百姓带来实惠。
2017年哈密实施援疆项目46个,计划投资7.55亿元,其中援疆资金4.99亿元。目前,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有序推进。
扩大两地交往 促进民族团结
援疆指挥部一直将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援疆工作的着眼点,广泛开展交往交流交融。
推动干部人才交流培养。将受援地干部培训纳入河南省各级培训计划,在河南省培训受援地党政干部325名、基层干部310名,实现当地乡镇(街道)、村(社区)主要负责同志赴豫培训全覆盖;培训中高级技能人才、企业管理人才、部门行业专业技术人才590名。组织60名基层统战干部和爱国人士赴河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培训,学习交流中华文化传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
促进豫哈两地人民互动融合。组织了豫哈28所学校520名师生参加“热爱新疆、牵手哈密”豫哈冬令营和“采撷文化、走近中原”豫哈青少年夏令营活动,体验感受中华文化。开展“豫哈丝路行”系列主题活动,启动“河南万人游哈密升级版行动计划”,组织“豫哈情·援疆行”河南广电全媒体哈密旅游公益宣传月活动,推动豫哈两地交流。
广泛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出台《河南省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实施方案》,实施两地文化交流、产业合作、学校结对、医院共建、人才互动、单位对口、社会结亲、就业对接等,推动河南省相关县区与哈密乡镇(街道)、贫困村结对共建,调动全社会力量,深化豫哈两地一家亲。
开展扶贫行动 助力脱贫攻坚
把服务脱贫攻坚作为当前援疆工作的首要任务,助推全面实现小康。
在援疆省市中率先制定了《河南省对口援疆服务哈密市脱贫攻坚工作方案》,实施产业、就业、人才、教育、健康、民生改善、文化、旅游、党建等援疆扶贫九项行动,着力解决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问题,把实事做在群众心坎上,帮助更多农牧民摆脱贫困,实现就业增收。
目前,哈密市自治区级和国家级贫困县,已经分别通过自治区和国家专项评估检查顺利脱贫摘帽。河南省对口援疆服务哈密市脱贫攻坚工作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批示肯定。
支持产业发展 促进带动就业
把产业带动就业放在援疆工作的首要位置,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河南省发改委、工信委、农业厅与受援地签署了产业发展合作协议。
助力特色产业发展。结合当地民族刺绣传统工艺,安排援疆资金3000万元,建设巴里坤县民族服装产业项目,引导安阳安绣等龙头企业开展订单式生产,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在家就业。投资1.5亿元的好想你集团冻干果蔬项目即将投产运营,直接吸纳本地员工200余人,年加工农副产品5000吨。
助推地方林果业提质升级。安排援疆资金1200万元,开工建设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哈密科研基地。积极对接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动红枣期货上市,争取红枣期货交割库的设立。
服务旅游业发展。安排援疆资金1.38亿元,支持旅游设施建设。开展豫哈旅游企业“1+1”精准结对帮扶,搭建“旅游+院校”合作平台,组织62名乡村旅游管理人员赴河南培训考察,组织河南旅游专家来哈进行旅游策划。
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安排援疆资金9700万元,发展伊州区幸福村搬迁农牧民扶贫产业。安排援疆资金2000万元,构建集代购代售、物流配送、综合便民等为一体的农村电商平台系统,43个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及站(点)正在建设。安排援疆资金1.35亿元,建设就业创业基地和农牧民再就业市场。
开展人才支持 提供智力支撑
把援疆干部人才作为援疆工作的重要力量,提升地方人才能力。
注重“硬件”与“软件”、“送人才”与“带人才”、“走出去”与“请进来”、“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提升当地干部人才素质。
保障急需紧缺人才。柔性引进畜牧、林果、种植、交通建设、园区管理等行业1096名河南专家人才来哈技术服务、业务指导。
吸引培育高端人才。促成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院士团队,在哈成立了全疆首家畜牧行业院士工作站。推动成立了哈密市中心医院博士后工作站,3名河南医学博士首批入驻。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医学院开设了经济与管理、课程与教学、学前教育、临床医学等4个对口援哈硕士班,首期培养紧缺人才237人。投入援疆资金4100万元,建设了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
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实施河南一所高校结对帮扶哈密职业技术学院一个院系,组织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高校援建哈密职业技术学院,以就业为导向打造区域性实用技术人才培养中心;加大南疆学生扩招力度,今年招生南疆中职高职学生600余人,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安排援疆资金1000万元,实施贫困未就业大学生赴豫培养和就业工程,目前已培养280人。
推进教育援疆 支持优先发展
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援疆工作的重要任务,助力提升人口素养。
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教育。选派323名援哈支教老师和顶岗实习大学生,在豫招收了258名应届毕业生,有效缓解受援地双语教师短缺问题。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组织了46名中原名师、名校长、中小学学科带头人、职教专家开展“送培进疆”活动,培训教师2100余人;选派7批155名校(园)长赴豫跟岗研修。
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了豫哈实验学校和13所中小学教学楼等项目,新建双语幼儿园24所,助力实现农村双语幼儿园应建尽建。加快信息化建设,在全疆率先实现中小学校园光纤接入、校校有录播教室、校校间互联互通全覆盖。
加大教育扶贫补助。实现了农村建档立卡困难家庭、城乡低保家庭、烈士、伤残军人家庭在内地普通高校就读的困难大学生资助全覆盖。
推进医疗援疆 提升医疗水平
把医疗援疆作为援疆工作的重要载体,强化健康服务。
创新建立医学专家团制度。统筹调配医疗援疆人才,多点执业、巡回医疗;组织了3个月40人的“河南名医哈密行”、6个月46人的“河南专家赴哈支医”等活动;诊疗2.3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980台;46名专家与55名地方医疗骨干建立师徒关系,24名援疆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开展新业务新技术107项,填补当地医疗空白45项,填补自治区空白2项。
积极推进“组团式”医疗援疆。河南省肿瘤医院 “组团式”援助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打造东疆肿瘤诊疗中心,收治肿瘤患者数量比去年增长57.5%;省人民医院等4家医院,支持十三师红星医院建设“4321工程”。
全面提升健康医疗服务。助力实现了乡镇和社区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全覆盖、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通过远程会诊能够及时与外地专家沟通,作出判断并给出方案指导治疗,为患者减轻了负担,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年轻医生,提升自身诊疗水平。
目前,哈密市中心医院向上已于北京、郑州、乌鲁木齐的数家医院建立了远程协作关系,向下建立起了覆盖第二人民医院、维吾尔医医院和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远程医学服务综合平台。截至目前,已经完成各项远程会诊987例。
不仅是哈密市中心医院,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也借助“组团式”援助,给患者带来便利。
借助河南援疆的春风,医疗援疆不仅为哈密的老百姓带来了便利,还提升了我市整体医疗技术水平。
发挥文化优势 着力文化援疆
把文化援疆作为援疆工作的基础工程,增强文化认同。
在援疆省市中率先制定了《河南文化援疆实施方案》,以增进民族团结为着眼点,以增强文化认同为主题,实施文化援疆九项行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用活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持文化研究、保护和开发。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支持传统刺绣传习所、传统手绣工坊等项目建设;举办了郑州“新疆缩影·甜蜜哈密”、“新疆哈密‘指尖上的牡丹’绽放洛阳”等文化旅游推介活动;依托伊州区“老粮仓”文化资源,助推发展集文物保护、旅游观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基地。
用活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和传扬革命文化,支持文化宣传、创作和红色旅游的发展。
用活文化阵地和先进典型资源,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支持文化阵地建设、文化活动和传播。安排援疆资金6000多万元,支持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目前全市84%的行政村基本建成多功能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投入援疆资金1350万元,推进哈密电视台编播系统高清改造升级和哈密日报数字化建设,提升主流媒体传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