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校区里,刚刚栽好的石榴树前响起满怀深情的誓言:“豫疆情融石榴籽,民族团结一家亲。技能援疆,匠心筑梦。让我们心连心,手牵手,情同手足,守望相助,共建美丽家园,共圆祖国梦想!”
59名来自第13期援疆技能培训班的新疆学子与河南化院师生一起,合力种下象征民族团结和谐的石榴树。标志着河南化院“石榴籽 一家亲”活动正式启动,也意味着河南化院已经延续9年的技能援疆工程续写下新的篇章。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乘着国家对口援疆政策的浩荡春风,从天山脚下到黄河岸边,沿着丝绸之路的漫长旅途,新疆与河南跨越千山万水幸福牵手。作为河南省技能援疆定点单位,河南化工技师学院自2011年至今,已经为新疆培养输送了13批1200余名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等民族学员,谱写了一曲知识援疆、技能援疆、情感援疆的大爱诗篇。
“我们一定会好好珍惜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学好技能,建设家乡!” 结对认亲仪式上,来自新疆的学员阿木力江·阿布杜热合曼用还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一字一句表达着自己的心声,郑重而真诚。与他结对认亲的青年教师代表火隆望着自己这位刚结下的“亲戚”,眼神充满热切鼓励。
“结对认亲”是“石榴籽 一家亲”活动的主题内容之一。互结一次亲、同升一次旗、共植一棵树、共学一次习、共合一次影、同过一次节、共读一首词、同聚一次餐、互谈一次心、同唱一首歌,这“十个一”微行动,就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紧紧抱团的石榴籽,让“石榴籽 一家亲”活动的内容变得丰盈饱满。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河南化院党委书记唐维彦说,“每一位新疆学员都是怀揣‘学成技能建设家乡’的美好心愿来到中原大地,走进化院课堂。在祖国大家庭里,每一位新疆学员都是化院师生的亲人。我们是一家人,要像紧紧抱团的石榴籽一样,同生活同学习,以爱国情、报国志积极投身新疆发展建设,书写更加壮美的边塞新曲!”
技能援疆工程实施9年来,河南化工技师学院用富有特色的技能援疆实践展示了热情好客的中原人民对待民族兄弟的一片赤诚,从“甜蜜神秘”的新疆哈密到八朝古都开封,跨越2480公里的牵手凝结出幸福的深情厚谊。
1200多名学员,年龄跨度从花季少年到成熟中年,学历从初中到本科,绝大多数是首次走出新疆。要在短时间内帮他们完成从传统农牧民到现代企业工人的蜕变,使命光荣而艰巨。按照“领导关怀、保障有力、职业引领、活动渗透、文化交融、温暖如家”的24字援疆方针,河南化院在技能援疆的路上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技术经验可以日后积累,但职业素养必须最初就打牢基础。针对学员基本情况,河南化院抽调精兵强将量身制定培训方案,以现代企业6S标准管理为切入点,在教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同时,全力夯实学员职业素养根基。
伊吾县前山乡农民努尔兰·木沙哈力没想到,他来校的第一课竟是叠被子。不仅如此,起床、早操、上课、外出……细致到各类物品摆放,都有明确规定。在教师的悉心解说下,他终于理解,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却是成为优秀技术工人的必经环节。由于学员学历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河南化院教师因材施教,结合其就业方向,按专业分班培训,帮助13批学员以个性化方式圆满完成培训任务。
辛勤耕耘必将迎来金色收获。在每一届学员的结业汇报会上,书写整齐的仿宋字作品、规范美观的流程图、制作精巧的生产线模型,高超规范的模拟演练,令来自新疆的领导们惊喜不已。这些学成返乡的昔日农牧民,在技能援疆的热潮中实现了从农牧民到新蓝领的华丽转身,为快速发展新疆、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新疆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河南化院,学员们不仅掌握了就业本领,更与中原儿女结下深厚情谊。学员奴尔阿合买提·布然巴义说:“在河南化院,我们感受到的是满满的爱。”19岁的努尔阿合买提·布然把依对化院的老师们恋恋不舍,他说,这里有家的感觉:“在这儿的3个月,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会告诉老师,老师都会尽量去帮助我们解决,虽然只有短短的3个月,但是这里的每个老师都对我们很好,都很关心我们。虽然离家远,但是这里有家的感觉。”
每一届学员的告别汇报会,都是欢笑与泪水的交汇,是民族情与师生谊的融合。当一幕幕熟悉的学习生活场景闪现在投影屏上,不少学员轻轻抬手拭去晶莹的泪珠。他们忘不了篝火晚会上师生和谐欢乐的歌舞,忘不了课堂上老师耐心的指导,忘不了拓展训练时忘我的团队配合,忘不了汴西湖边烂漫的春景,忘不了在兰考焦桐下共同吟诵的诗篇……
天山青松根连根,河南新疆心连心。曾在化院学习的优秀新疆学员阿提哈·阿合曼深情地说:“如果有人问,你在这里收获了什么?我要骄傲地告诉他,我收获了珍贵的专业知识,收获了现代企业员工的必备素质,收获了河南人民最纯真的友谊。在这里,我没有虚度光阴!”
来源:河南化工技师学院 夏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