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31日起,天山网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报道,聚焦新疆脱贫攻坚领域,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疆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看新疆开展脱贫攻坚的具体举措,观新疆脱贫攻坚的新途径新模式,赞新疆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汇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措施成效和经验做法……从而更加坚定新疆各族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信心,以饱满的热情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今日推出第十一篇《哈密市精准发力 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
天山网哈密讯(记者孙健报道)5月20日临近中午,两辆车来到“荨麻草度假村”门口,车上下来的人朝不远处新盖的安居富民房招了招手,不一会儿,帕塔·阿布都热合曼就一路小跑着来到跟前,跟来人熟识地打着招呼。
“来了!快里面坐……”哈密市伊州区西山乡卡拉卡依提村村民帕塔·阿布都热合曼招呼着游客。
村里有了新变化
以前,帕塔·阿布都热合曼坐在土房子里,透过窗口看着河边,冬天出不了门,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养的羊自个儿吃得多卖得少,牛奶基本自己喝。现在,柏油路不仅通到家门口,还免费住上58.14平方米的安居富民房,他透过窗户看着让他脱贫的“荨麻草度假村”,心里想着再置办些毡房、座椅餐具之类的“固定资产”,准备迎接马上到来的旅游旺季。
帕塔·阿布都热合曼说:“去年‘荨麻草度假村’带来了2万元的收入,今年生意会更好的。”
和帕塔·阿布都热合曼不同,阿不力克木·瓦哈甫选择在一家农家乐打工,每月有两三千元的收入。
“我不会一辈子在农家乐里打工的,我们兄弟四个商量着准备存钱,再向村里贷款买五头花斑奶牛,为山里的农家乐提供牛奶。”阿不力克木·瓦哈甫说。他和三个兄弟都未成家,在政府的帮助下,他的三个兄弟分别在城里和村里找到了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实现了脱贫。
“现在,吃的住的不愁了,大家有的搞养殖,有的搞农家乐,还有的种果树,都忙着挣钱呢。”阿不力克木·瓦哈甫说。
西山乡党委委员朱曼·居尼斯拜克介绍说,西山乡投入各类资金477.32万元,采取通过贫困户以政府免费发放的生产母羊入股合作社的形式进行养殖项目扶持,采取资产收益分红150户、人均获得每年1300元分红收益。通过摸底调查,该乡为有发展潜力的29户贫困户协调“菜单式”产业扶贫项目贷款87.5万元;发放互助资金330.8万元,贫困户覆盖率达100%。
村民致富有了新盼头
11只羊、5头牛和7.8亩地是伊州区天山乡三道沟村农牧民艾买提·亚日的全部家当。
2016年,在哈密市扶贫部门和伊州区天山乡政府的协调牵线下,艾买提·亚日申请到5万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资金,用来发展生产。此外,在政府的协助下,他又得到了村里保洁员的工作,每月工资1000元。
艾买提·亚日说,收入稳定了,他想的更多的是怎样才能通过村里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机会为家里增加点收入,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2016年,我们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十大提升完善工程专项行动之一,启动了产业扶贫专项行动,为贫困户购置生产母羊5310只、生产母牛605头、奶驼1037峰、奶驴1335头,为4025户发放资产性收益1037万元。为340户贫困户购置刺绣机,发展家庭手工业。完成食用菌种植45.7万平方米,建成食用菌加工厂1座,共带动160户560名贫困人口增收。扶持123家农牧家乐,带动周边578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实现就业。”哈密市伊州区扶贫办党支部书记、副主任陈健说。
“十二五”期间,哈密市共整合资金21亿元在65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规划,全部达到了“九通、九有、九能”的建设标准。到2016年,全市100%的贫困村通上了自来水、电、柏油路、广播电视,实现了通讯网络覆盖。为贫困户新建水、电、暖及卫生间等功能完善的安居富民(定居兴牧)房9908套,提升改造3008套。
陈健说,这5年,是哈密市扶贫开发力度最大、贫困农牧民受益最多、贫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5年,更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综合面貌明显改善的5年。他说,依托2016年脱贫攻坚十大提升完善工程专项行动,2016年,哈密市完成了现行标准下1.6万贫困人口脱贫,28个贫困村退出贫困村序列,伊吾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先后通过了自治区的脱贫核查和第三方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