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哈密曾被誉为“西域襟喉”。这里是古丝绸之路上西域驼铃响起的地方,也是人们新疆之旅的第一个落脚点,进入哈密,占祖国六分之一土地的新疆才徐徐映入眼帘,“东大门”可谓名副其实。
今天,哈密依旧连接着新疆与内地,然而早已不闻驼铃声,开拓新天地。辉煌灿烂的古代丝绸之路在千年以后重新闪耀出璀璨光芒。
党的十八大以来,哈密市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了经济社会各方面新的发展。2016年1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哈密地区撤地设市,哈密步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阶段。
2016年,哈密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3.68亿元,增长8.9%,从2012年到2016年,哈密市75%以上的公共财政支出和援疆资金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4.9%和15.2%。完成了68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任务,贫困村全部实现摘帽。
砥砺奋进,继往开来。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最年轻城市的哈密,正带着国家级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新疆一级综合交通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增长极等新的使命触摸着新的时代脉搏。
发展建设国家级基地
从去年开始,哈密市街道上行驶着一辆辆崭新的公交车,看起来并没有特别之处,但是却与以往的公交车大不一样,其奥秘就藏在这些“大块头”的肚子里——这些都是“吃”电的公交车。与此同时,几十辆崭新的新能源出租车也亮相街头,为哈密的公共交通系统带来一股新风。哈密市公共交通总公司总经理邹鹏说,根据“电化哈密”的要求,今后在车辆更新换代当中,会更加注重新能源汽车的投入。
新能源汽车只是“电化哈密”的一个缩影,根据能源资源禀赋状况、生态环境特征和气候特点,哈密市因势利导,采取“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等多能并行的电能替代措施,此过程中,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电采暖试点、燃煤锅炉改造电锅炉、落实直购电政策、电化小镇等正逐一实现。
而在“电化哈密”的背后,是哈密作为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打造的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的宏大布局。
依托十分丰富的风光资源,哈密在风光电建设上优势突出,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发展脚步加快、速度提升。目前,哈密市实现装机1837.4万千瓦(含兵团),年发电能力达520亿千瓦时。通过大力推进新能源建设,哈密的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在本地电力装机结构中已占据主要地位,而随着一批装备制造业和新兴材料加工企业落户哈密,风电装备制造已实现核心设备本地化生产。
同时,总投资265亿元、全线总长2207公里的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在将源源不断的电流送到中原地区的千家万户,这是国家“疆电外送”确定的第一条特高压直流通道,架起连接哈密和内地的“电力丝绸之路”。
哈密市经信委数据显示,今年哈密市外送电量约占新疆外送总电量的85%,是名副其实的“疆电东送”排头兵。与此同时,哈密市还依托当地资源禀赋,积极推进亿吨级煤炭基地、千万千瓦级煤电基地建设,它们与风电、光伏基地一起构成哈密建设国家级新型综合能源基地的骨架。
转型展现产业新面貌
说起哈密,就不能不提哈密瓜,这种闻名天下的水果,既是哈密的一张甜蜜名片,其背后也深藏着新时期哈密农业转型升级的动力。
哈密市正在全力打造的“密作”区域品牌中,哈密瓜就是最具影响力的代表,这一品牌还囊括了哈密古枣、哈密百味羊等特色农牧产品和哈密刺绣等其他当地特色产品。
像“密作”品牌一样,许多新的变化正在改变着哈密的各大产业。
围绕“一产上水平”,哈密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成新疆农副产品体验馆、新疆农副产品(郑州)交易中心、新疆农副产品信息中心,并获自治区授牌命名,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新疆绿色生态有机产品汇集的“窗口”。以哈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为平台,河南“好想你”枣业等一批企业和项目落地哈密,特色农副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紧扣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建设,建成1个自治区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90家自治区星级农家乐,逐渐实现了传统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作为全国能源战略的重要支点,哈密在积极推进国家级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的同时,先进装备制造、新型材料加工、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及轻纺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物流业基地建设也在加速建设中。
现代服务业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名片。巴里坤县成功创建首批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伊吾县打造红色旅游基地,哈密翼龙——雅丹地质公园被授予自治区级地质公园资格,东天山景区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已完成向国家旅游局上报工作。借助援疆省市的优势,“哈密旅游河南营销推广联盟”“哈密旅游河南宣传推广中心”在郑州成立,哈密正在逐步打造全疆核心旅游集散地和重要旅游目的地。同时,哈密全力推进实施“金融先导示范区”“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区”“绿色金融示范区”建设,打造金融创新、产业聚集的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惠民提升百姓获得感
2016年,巴里坤县海子沿乡尖山子村村民吾恩阿力·拜肯通过外出务工、牲畜托管分红、牲畜销售等办法,使三口之家的人均年收入达到6000多元,自己的名字也从贫困人口名册上消失了。
当年,经过核查验收,巴里坤县14个重点贫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退出标准,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与此同时,哈密市68个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任务顺利完成,全部实现了脱贫摘帽,现行标准下1.6万贫困人口基本稳定脱贫。
扶贫脚步加快,民生建设稳步推进,就业是第一要务。
近年来,哈密市以促进各族群众高水平高质量稳定就业作为主攻方向,就业水平稳步提高。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返乡就业毕业生实名制登记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哈密市在开展“民生建设年”过程中,公共财政支出和援疆资金75%以上都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九项惠民工程和一批实事好事极大地凝聚了民心。农村3岁至6岁适龄幼儿实现“应入尽入”,15年免费教育已覆盖全市,双语教育正稳步推进。乡(镇)卫生院建院率及村(社区)卫生室覆盖率均达到100%,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肿瘤患者本地医院免费治疗、所有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等越来越多的医疗惠民政策已落地实施。
此外,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待遇、提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等系列社保安心暖心工程正全力实施,20个村(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互助院建成投运……民生的分量越来越重,民生的成绩单越来越长。
哈密,这座拥有甜蜜气息的城市,今天正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民生建设的快速推进,变得更美,哈密人的生活散发出像哈密瓜那样甘甜的味道。
幸福村:新家园里的新梦想
要说如今哈密市最有知名度的村子,幸福村一定是其中一个。
幸福村不是古村,也没有发生什么大事,而且只是一个“年龄”勉强满周岁的新村,它的知名度怎么来的呢?答案就藏在村民们崭新的生活中。
2016年10月,幸福村才从哈密市14公里外的一片空地上拔地而起,并迎来了自己的新主人——从深度贫困的山区搬来的700多户农牧民。从山上到山下,乡亲们的生活像坐了一回过山车。
以前破旧的土块房变成了漂亮统一的新居,喝的河坝水变成了自来水,煤炉子变成了电采暖,能换的都换了。大家还分到了挂果的红枣地,拿到了扶贫羊托管的分红,孩子上学有双语幼儿园,乡亲们跳舞有文化活动中心,该有的也都有了。而且,村里集合了以前山上4乡(镇)8村四个民族的群众,成了一个各民族同胞同生活、共欢乐的大村子。
村民马旦·阿合买提说:“以前在山上住,做什么事情都不方便,现在,看病、买东西都方便得很,娃娃上学的事情也解决了。”不仅如此,马旦·阿合买提和父母、子女都在幸福村社区有了自己独门独院的房子。
像村民马旦·阿合买提一样,在占地总面积1700多亩的幸福村里,所有的村民都感受到了这崭新的一切。
这得归功于哈密市推进脱贫攻坚、实施易地搬迁扶贫的举动。
摘掉贫困人口的帽子,一个群众都不能落下,生活在高寒山区的农牧民受制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就地脱贫困难重重,易地搬迁成了改变他们生活最好的办法。2016年以来,哈密市对高寒山区、边远牧区的3348人实施了农业安置易地搬迁,幸福村就是其中之一。
人是搬下来了,可是怎么让他们安心生活还能发展致富?哈密市伊州区扶贫办党支部书记、副主任陈健说,为了妥善解决农牧民搬迁后生产发展问题,伊州区政府一次性投入资金2.6亿元,回购了1.4万亩枣园,人均分配3亩红枣地。
哈密市东郊农场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农场,枣树都是挂果的树,新搬迁的农户接手后当年就能产生效益。除此之外,当地还安排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在社区公益性岗位、附近企业就业,或者到城区自主就业,最大程度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搬下来后,在社区的帮助下,我和我丈夫都找了工作,我在东郊农场打工,丈夫在社区物业公司管水电。”村民茹仙古丽·艾尼莎说。如今的幸福村,供排水、电网、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服务站、幼儿园、村委会、惠农超市方便快捷,更让村民们感到踏实的是,收入来源渐渐稳定了,生活有了保障,也有了更多的盼头。大家心里都在说:“搬下来真是搬对了!”
蓝天绿水为新疆“东大门”增色
这几年,不少哈密人都感受到了生活环境的变化:街上的出租车变成电动的了,小区里的暖气也不烧煤了,空气质量渐渐好转了,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心情舒畅呢?
很多居民用上了更清洁更“绿色”的暖气。哈密市经信委数据显示,通过大力开展电采暖试点,哈密市已实现电采暖面积共计55.7万平方米。其中,在民生、工业、商业、公共服务等领域投资6000万元实施建设了东郊幸福村扶贫搬迁安置区、哈密摆氏餐饮配送中心等13个电采暖项目共39.1万平方米,在72所便民警务室共1.58万平方米实
施电采暖供暖,还在93个风电场及光伏电站15万平方米全部实施电采暖。
同样温度的暖气,但是消耗的资源从煤变成了电,这意味着,资源利用方式更清洁,城市环境更好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空气质量更代表着生活质量。2014年,哈密地区将哈密市(现伊州区)作为大气污染重点防控区,提出利用2年时间,使全市空气质量全年优良(Ⅱ级以上)天数分别达到80%和85%,并明确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和部门职责分工。
目前,哈密市布设有7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其中国控点位2个,监测数据实时上传至国家环保部,每天进行24小时自动监测并发布。
实时监测结果显示,2013年至2016年,伊州区空气质量达到II级以上优良天数所占比率分别为76.8%、73.4%、83.3%、87.2%,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东天山横穿哈密中部,这是哈密市最为珍贵的自然瑰宝。哈密市坚持用最严厉的制度措施保护天山东部森林、草原、冰川、水域湿地、生物多样性。此外,通过草原生态系统修复、东天山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巴里坤湿地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让生态屏障作用充分显现。
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家园是每一个人的愿望,也是生态环境改善带给老百姓的最好福祉。近年来,哈密市伊州区创建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巴里坤湖湿地入选中国美丽田园,建设美丽哈密的努力正一点点显出成效。截至今年6月底: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伊吾县县城空气质量一直保持优良。地下水、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城市声环境质量良好;农村、水源地周边土壤未受污染……
建设大美新疆,每一个城市都不可或缺,作为新疆的“东大门”,哈密正在将自己变得更美,让每一个来新疆的人第一眼就感受到新疆的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