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抵达哈密 2024年5月17日,由杨文胜副院长带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援疆小组部分成员先行到达哈密。经前期考察调研和筹备,在疆工作条件基本成型。 NO.2 展开调查 墩墩山烽燧全景俯拍 2024年7月,小组成员陆续抵达哈密驻地。经过前期调整与熟悉,大家逐渐适应当地环境,随即展开考古工作。面对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任务,我们与哈密地方及新疆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的同仁们在哈密地区开展系统性考古调查,采用田野踏查方式,手持记录系统、无人机、相机等设备辅助记录和采集,力求全面系统的收集遗存信息。 墩墩山烽燧 从西往东 从北往南 野外调查现场 保护古城不仅是为了保留其物质形态,更是为了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记忆、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在本次援疆工作中,小组成功完成了拉甫却克古城本体保护立项报告和了墩烽燧维修保护方案设计。拉甫却克古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州区五堡镇博斯坦村内,是唐朝时期的遗址。这座古城整体呈南北向长方形,现残存部分城墙、角楼、马面、门墩及城内建筑,古城周边还发现有墓地、佛寺、仓储遗址等遗存。了墩烽燧与长城共同构筑的军事防御体系,是保护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屏障。加强保护立项有利于保持古城的原始风貌和历史特色,推动其科学利用。 援疆小组成员李辉 哈密市下辖伊州区、巴里坤县与伊吾县,自汉代便纳入中央政府管辖,境内蕴藏着丰富的文物资源。但是,这里的考古工作往往会受到气候限制。在以天山为中心的区域,到9月份就会大雪封山,野外调查作业难以开展。这意味着考古调查时间紧,任务重。面对巨大的工作量和艰苦的工作条件,小组成员们没有退缩,逐一踏查散落于哈密山区和戈壁的各处文物点,利用短暂的时间窗口进行突击工作。哈密地区的很多遗址点由于年代久远和自然灾害侵袭,边界已变得模糊不清。为了准确划定遗址范围,小组成员们利用测绘技术,对面积达数万平米的大量遗址进行了细致全面的重新打点定位,做到每一个数据都准确无误。西域特色的圆形石堆墓群遗址面积广大,为了全面记录其规模和布局,小组成员将无人机升至极限高度500米,开展俯拍作业,捕捉墓群全景,留下了珍贵的航拍照片和视频资料。 援疆小组成员任潇 援疆小组成员蒋友鑫 经过数周全力奋战,援疆小组完成了超过400处文物点的调查登记、数据采集、复核,超额完成了原定第四次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任务。 援疆小组成员程家鑫 在这段艰辛而又充实的旅程中,小组成员们克服了环境带来的身体素质和意志考验。天山横贯哈密全境,山北是雪山草原,山南多大漠戈壁。我们日均乘车近300公里,穿梭于哈密的村落与戈壁之间,每日工作长达10至12个小时。当调查工作深入到巴里坤县时,需要翻越巍峨天山。在崎岖的山路上,随着海拔升高,耳膜能明显感受到气压变化,还伴随着呼吸困难、头疼等高原反应。戈壁滩上,高温肆虐,长时间暴晒下,皮肤会有强烈的灼烧疼痛感,甚至会起水疱。戈壁滩上时不时袭击来的猛烈大风,更是影响了飞行航拍作业。成员们战高温、抢进度、赶工期,在调查实践中对无人机安装、航拍、应急情况处置、日常维护等多项基本技能的运用日渐熟练。 古城址 努尔阿訇麻札 桑吐尔东墓群南岸全景俯拍 西域圆形石堆墓全景俯拍 随着工作深入,团队在日常调查工作中,还发现了新的遗址。哈密是新疆烽燧主要富集区之一。在天山的南山口,我们发现了新的汉代烽燧遗迹并出土了陶器等遗物。在东天山的崇山峻岭间,有着大量精美的岩画作品,是研究西域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我们意识到,哈密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远不止于此。经研究讨论,团队将工作重心进一步向东天山岩画、哈密地区古代烽燧、西域早期青铜文化等课题倾斜。在对哈密地区古代烽燧的考察中,团队不仅揭示了烽燧作为军事防御设施的重要作用,还将对其布局、构造进一步深入分析,力求为解读古代边疆治理体系提供新视角。在西域早期青铜文化研究方面,今后团队将继续研究哈密与其他地区文明的联系与交流,对早期物质文明诞生和发展进行考古研究和资料补充。 岩画特写 NO.3 未来展望 唯其磨砺,始得玉成。我们将志存高远、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在工作中脚踏实地,寻找联贯古今的原始资料,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为个人乃至国家的文化自信提供实物例证,为哈密文物遗址本体保护、考古发掘与研究、展示利用等一系列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贡献力量。
浩渺行无极 扬帆但信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援疆小组深耕纪实
2024年08月28日 09:29:03来源:
河南考古 编辑:
>>更多伊吾县
伊吾县委领导深入公安基层单位 慰问一线民辅警
在第五个中国人民警察节来临之际,伊吾县委书记彭鹏,县委副书记、河 【详情】
平顶山市、伊吾县两地检察院召开三年援疆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
2025年1月9日,伊吾县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代理检察长郑海龙主持 【详情】
“红色伊吾”绘就同心逐梦新画卷——伊吾县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1月26日,伊吾县文化馆木卡姆培训班汇报演出在县文化活动中心举办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