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市伊吾县下马崖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手鼓和艾捷克伴奏,“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一段字正腔圆的豫剧《花木兰》选段,引得路人纷纷侧耳倾听。
正在排练的是下马崖乡泉韵丝路文艺队,这支成立于2006年的乡里民间艺人文艺队,20位队员平均年龄52岁,不仅会唱哈密木卡姆套曲,还学会了唱豫剧、秦腔、黄梅戏。“虽然年龄大,但想法很‘潮’,一直在学习和创新。”下马崖乡文化站站长阿丽努尔·帕尔哈提说。
下马崖乡泉韵丝路文艺队民间艺人合照。受访者提供
乐队艾捷克乐手叫艾力·卡德尔,他是文艺队里唯一的男性,也是这支队伍的灵魂人物。他自幼学习哈密木卡姆,年少时,常到与自家一墙之隔的某部队玩耍,一茬茬连队的陕西兵带着他学会了秦腔。2006年,下马崖乡组建文艺队,艾力第一个报名参加。排练哈密木卡姆的间隙,作为调剂,他会自弹自唱秦腔,久而久之,队员就和他一起学会了唱。
一次外出演出时,唱完了哈密木卡姆,艾力给观众提议,再给大家表演一段秦腔,台下的老乡掌声雷动,这给了演出队极大信心。“秦腔很受欢迎,老乡们经常让我在哈密木卡姆节目之后,再唱一段秦腔。”艾力说。
“秦腔唱多了,我们又想创新。2010年前后,文艺队把传统唱腔与爱国主义歌曲曲调融合,还曾经获得过自治区的奖励。”米娜热姆·艾麦提今年56岁,是文艺队的骨干队员。他们用手鼓、艾捷克演唱的《北京的金山上》《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打靶归来》《村规民约文歌》等20余首歌曲。2011年,合唱队参加自治区歌咏大赛荣获一等奖。2012年,在全国原生态民歌比赛中,合唱队凭借两首经典歌曲一举摘银。他们创作的《下马崖乡村规民约》在下马崖乡全民普及、广为传唱。
伊吾县歌舞团团长刘岩岩每年都去十几次下马崖乡,帮助文艺队创作新节目。“他们对音乐的热爱让人敬佩,每个人都在努力学习、积极创新。”去年年初,队员们自学了京剧和豫剧,请刘岩岩给他们指导,“第一次听他们唱,我都惊呆了,木卡姆和京剧、豫剧的语调、装饰音完全不同,他们跟着手机上的视频,一句一句学,有的地方甚至是一个语调一个语调反复练习。”
每次来下马崖乡,文艺队都会给刘岩岩带来新的惊喜。继秦腔、京剧和豫剧后,文艺队好像打开了戏曲的“任督二脉”,最近正跟着手机视频学习黄梅戏《女驸马》。“我好奇他们怎么唱得那么好,他们说有个河南来援疆的老师学过黄梅戏,乡里的文化站就把老师请过来指导他们。这支文艺队能够发展到今天,离不开乡里的大力支持。”刘岩岩说。
“文艺队里大部分都是姐姐和阿姨,所以我们从黄梅戏《女驸马》、豫剧《花木兰》开始学。”乡文化站站长阿丽努尔说,每次学习新曲目前,她都会在网上找相关选段的背景和故事,讲给大家听,“不仅是唱一出戏,也要让大家知道歌舞背后的故事,了解得越多,大家也会更喜欢传统戏曲。”
如今,泉韵丝路文艺队已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哈密市和周围乡镇举办活动,都会邀请他们去表演,游客来伊吾县也会专程观看他们的演出。文艺队多样的演出风格,也影响着周围乡镇文化能人,如今年轻人们弹奏艾捷克、独它尔演唱《铁血丹心》等歌曲,深受游客喜欢,成为文化能人增收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