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我是河南省实验二中教师王涛,现在请跟随5G+全息互动教学场景,一起走入我们河南洛阳博物馆。这个展品是五万年前的大象化石、这是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
12月13日,哈密市豫哈实验学校“丝路明珠考古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全息互动教学,利用全新的5G技术,同学们与洛阳虽远隔千里,但通过全息投影瞬间就可置身于千里之外的洛阳,博物馆里陈列的一件件文物就在眼前,随着老师的讲解,同学们不停地发出一声声惊叹。
学生们正通过全息互动教学与远在河南的老师互动。融媒体中心记者 于斌摄
课后,哈密市豫哈实验学校“丝路明珠考古社”的学生努尔沙吾列提·阿不拉音激动地说:“第一次通过全息互动的方式上课,我们很喜欢。过去我只知道龙门石窟,现在我还知道了巩县石窟浮雕的精美模样,真的很震撼,让我们了解到了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哈密市豫哈实验学校2019年投入使用,是由河南省全额援建的一所九年制学校,目前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等2700多名学生。如何让同学们能更加形象、生动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积极申请教育援疆项目,哈密市豫哈实验学校在全疆率先建立了三维立体教室。投用两年来,定期由河南省实验二中及豫哈实验学校的教师授课,把深厚的中原文化和哈密悠久的丝路文化,通过全息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们有更深入的了解。
教学楼开设的中华文化、丝路文化两部分展示墙。融媒体中心记者 于斌摄
哈密市豫哈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马冬茹说:“截至目前,已经给各社团的学生上了11节课,效果非常好,学生们特别喜欢,都能讲得滔滔不绝。”
哈密市豫哈实验学校不但少数民族学生多,而且大部分来自周边乡镇。通过援疆教师的帮助,学校建立的戏曲社团百花齐放,在学唱豫剧、黄梅戏、京剧中,学生们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记者在戏曲社团的排练现场,见到了正在教唱戏曲的河南援疆教师王锦姝,“我现在正在教这名同学表演戏曲绝活‘变脸’。戏曲中所谓‘变脸’,是指表演者在舞台上利用特殊技巧突然变化脸部妆扮......”字字句句,学生们都牢记在心,一招一式都活灵活现。
王锦姝正在给学生做示范。融媒体中心记者 于斌摄
自2019年戏曲社团成立以来,每周都会在固定时间排练,每次排练时老师都会特意将喊嗓、念白、抖水袖、身段练习、唱腔联唱等戏曲知识融入其中,学生们不仅能学会了怎么唱,还学到了丰富的戏曲知识。老师们教得很认真,同学们学得很努力,不仅刻苦练习,还经常将练习视频分享到群里,让老师及时指导。如今,豫剧《卷席筒》、京剧《唱脸谱》、黄梅戏《天仙配》等经典唱段,同学们都能有模有样地表演,在全市的“六一”展演活动中引来满堂喝彩。
哈密市豫哈实验学校戏曲社团的努尔乔瓦克·奥扎提说:“我学习戏曲已经三年了,现在不仅能上台表演,还经常在亲戚朋友的聚会中唱上一段黄梅戏《女驸马》片段,大家都觉得很精彩、很喜欢,还跟着学唱,如今成了我的粉丝。”
豫哈实验学校共有18个美育社团,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加入了戏曲、考古、书法、泥塑等特色社团,让他们去触摸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讲解员给学生们讲解历史典故。融媒体中心记者 于斌摄
“大家好!我是讲解员吾木提江·阿不都热合曼,哈密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自古以来就和中原有着密切的往来……”八年级学生吾木提江正在为前来参观的学生讲解。今年,豫哈实验学校开设了中华文化、丝路文化两部分展示墙,形象的图片、生动的文字,再加上小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讲解,吸引了很多学生经常来参观学习。
马冬茹介绍说:“学校培养了30多名学生讲解员,围绕打造文明探源路、文化同源路两个重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阵地,形成‘人人在宣讲 处处在宣讲’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们传承优秀文化、强大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近年来,在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中,哈密市豫哈实验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课堂、德育活动和养成教育中,努力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
哈密市委党校高级教师张小贤为哈密市豫哈实验学校“点赞”,并深有感触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哈密市豫哈实验学校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形有效有感,让学生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滋养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