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略要地,善后治理的驻节之地。143年前,左宗棠以“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的家国情怀,以“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也,老怀益壮”的英雄气概,抬棺进疆,坐镇哈密,部署大军声援收回伊犁,为新疆画久安长治之策,功绩令人敬仰、精神催人奋进。而他在哈密坐镇期间留下的包括“碑文”“杨柳”等文物和遗迹,也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哈密大地上熠熠生辉。
坐落在伊州区广东路的左公文化苑是自治区级特色博物馆,自2021年,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2年内共接待游客26万人次,馆内收藏的1988年在柳树泉农场发现的“左宗棠碑”尤为珍贵。
系列报道《“左公”文化在哈密闪耀》今天播出第一集《左公文化苑馆藏“左宗棠碑” 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11月7日,记者来到位于伊州区广东路北侧的左公文化苑,讲解员迪丽·妮格尔正在西厢房的“左宗棠碑”前,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驻守哈密期间,命令大将张曜屯田修路、关内运粮、储粮的史实。
市民参观左宗棠碑。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滕兴摄
据记载,1875年5月,清政府任命当时的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后,他就安排部属积极筹集饷银、调配粮草辎重,很重视后方保障补给和建设。而“左宗棠碑”则记录了这段历史中哈密相关的内容。
左公文化苑讲解员迪丽·妮格尔说:“碑文主要记录了左宗棠在哈密停留期间屯田运粮的史实,共计11行楷书文,现在仅剩下半部分。”
“左宗棠碑”目前陈列在左公文化苑“左公在哈密”展厅,左公文化苑由“经略西域”“浩气长存”“左公在哈密” “数字厅”4个展厅组成,分别展现历代中央王朝经略西域、左宗棠收复保卫新疆和左宗棠在哈密的历史史实。其中“浩气长存”展厅和“左公在哈密”展厅分别展现了左宗棠“老怀益壮”、主动请缨、抬棺进疆,率军收复新疆,推动新疆建省的历史史实和左宗棠驻守哈密期间,率部兴修水利、屯田储粮、整修道路、发展商贸、植桑种柳、兴办教育的感人事迹。“
迪丽·妮格尔正在给游客讲解左公文化苑及历史故事。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超摄
如今,“左宗棠碑”成为不少市民和游客的“打卡点”。阿勒泰游客阿依别克·吾莫尔扎克说:“我从小对历史就很感兴趣,今天近距离参观‘左宗棠碑’感受那段历史,被他的深厚家国情怀和崇高爱国精神所感动,非常具有纪念意义,我也会拍照发给家人朋友们,希望他们也能来哈密参观。”
哈密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护理2302班古丽艾则孜·瓦哈普和开丽比努尔·阿不力克木来自喀什市,他们在参观的同时还进行拍摄,准备参加2023年新疆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微视频大赛,向更多人展现左宗棠在哈密的历史印记。
左公文化苑通过珍贵文物、历史史实、图文视频等表现形式,再现了左宗棠收复新疆,心忧天下、尽忠报国、改革图强、清正廉洁的精神,这让在左公文化苑的参观者深受触动。讲解员迪丽·妮格尔告诉记者,她收获最多的就是感动,自己的“听众”有小到两三岁的孩子、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每当讲到“左公”抬棺进疆的历史,看到大幅的左公画像、照片以及字迹工整的“左宗棠碑”,所有人眼里流露出的都是敬仰之情。
枝繁叶茂的左公柳。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超摄
左公文化苑占地面积19.8亩,由哈密市委、市政府协调河南援疆资金3300万元,自2018年开始修建,于2021年10月正式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共展出150件哈密出土文物。左公文化苑先后被授牌“哈密市特色博物馆”、“哈密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基地”及被评为第二批自治区特色博物馆。
伊州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潘存教说:“目前在现有左公文化苑的基础之上,我们计划对展陈作进一步提升,对左宗棠收复新疆期间所留存的实物、文物等进行广泛征集,进一步大力弘扬左宗棠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