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疆“海鲜”大丰收,着实让国人兴奋了一把,成为中秋国庆餐桌上的热选,又让当下吃蟹季节的“老饕”食指大动。远离大海的新疆,却成为水产品胜地,这有些魔幻色彩的“沧海桑田”之变,让人惊叹不已。对此,网友们纷纷感慨“没有核废水污染”“国家有智慧”“新疆要腾飞”,乃至“感谢左宗棠”的梗都层出不穷。
有自媒体发文:“今天能吃到新疆海鲜,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左宗棠。没有他,你去新疆旅游还要办护照;没有他,香甜的哈密瓜和葡萄干都要进口;没有他,你更吃不到质高味美的新疆海鲜……”
“吃新鲜,谢左公”,网上引来一片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感激赞颂之声,新疆曾因他而得以收复的尘封历史,也再次触动人们的心怀。
乌鲁木齐市水塔山公园里的左宗棠像。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高芳摄
在此,我们重新回溯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看一看当年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壮举。
1865年1月,获得沙俄支持的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侵占了大部分地区,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公元1871年7月,沙俄武装强占伊犁,伊犁九城中有四城“倾圮殆尽”,当地各族民众不仅面临沙俄横加赋敛,还要承担兵役、通事人等供应需索。新疆地区局势急剧恶化,我国西北边疆出现严重危机。
由于当时清廷财政有限,难以同时兼顾东南和西北,在关于怎样应对边疆危机问题上,出现了“海防”与“塞防”之争。以直隶总督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主张放弃新疆,将西征的费用用于东南海防中。而以陕甘总督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派则坚决反对放弃新疆,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即中国国防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缺一不可,失去新疆必将造成严重后果。左宗棠心忧边疆情势,多次给清廷奏数强调“国家领土,寸尺不能让人”,极力主张收复新疆。
1875年5月,清朝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自此,左宗棠率军西征,开启了收复新疆的辉煌历程。
为确保成功收复新疆,左宗棠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即先安定北疆,但不急取伊犁,再进军南疆;先积极治军,准备物资,大军一旦出击,必须速战速决。他坐镇肃州,指挥清军积极筹集饷银、调配粮草辎重,蓄势以待。
为保证西征大军的军费需求,左宗棠奏请清廷批准筹借洋款救急,这个决定得到了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大力支持,胡以家财为抵押,分6次借贷了洋款1870万两白银,保证了西征大军的需求。
在筹措军粮方面,左宗棠采用了三种方式:疆外运粮,屯田产粮,采购军粮。
为确保进军道路畅通,1875年,左宗棠发动军民自陕西、甘肃经河西走廊修建了甘新驿道,穿戈壁、翻天山,全长三四千里,后人尊称为“左公大道”。其中哈密到巴里坤的道路最为艰险,虽不过三百里,却大山连绵,处处悬崖峭壁。军民凿平险峻,拓宽道路,立石贯木,装设扶栏。整修后的道路,兵马战车通行无阻。三路清军顺利到达指定地点,并将大批粮草物资运抵北路大军。
公元1876年4月,收复新疆失地的战斗打响。左宗棠部将刘锦棠率清军在迪化(乌鲁木齐)六道湾山梁上架起大炮,向迪化城仅开一炮,阿古柏部即溃不成军、仓皇逃窜,清军与当地各族人民乘胜收复了迪化。很快,清军击溃驻守在昌吉、玛纳斯等地的阿古柏侵略军,半年左右即荡平天山北路,之后,连克南疆八城,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境。
公元1880年,68岁的左宗棠满怀“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也,老怀益壮”的豪情,抬棺西征。此时,清政府正与俄国重新交涉收复伊犁之事,左宗棠的积极备战,成为了有力支援,两国的外交谈判始有进展。历经多次艰苦交涉,双方于公元1881年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清政府终于收回了被沙俄侵占10年之久的伊犁,自此,新疆问题正式解决。
随后左宗棠被召回朝廷掌管兵部事务,主持练兵、禁烟等工作。他虽离开新疆却时刻警惕新疆的塞防危机,在他的坚决上奏之后,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为日后抵御外族入侵打下了坚实基础。
左宗棠两次西征时,一边行军作战,一边在大道遍栽柳树,绵延千里,被后人称为“左公柳”。1880年,新任陕甘总督杨昌浚在陇西见到沿途“绿如帏幄”的左公柳后,写下了“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著名诗句。
左宗棠收复新疆,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清军主力湘军、豫军、蜀军及满洲八旗军等驻军不远万里入疆西征,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一举推翻了窃踞新疆达13年之久的阿古柏反动政权,取得了收复新疆的胜利,彻底粉碎了英俄企图利用阿古柏肢解和侵吞中国西北领土的阴谋。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这种决心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从未动摇。
至今,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的水塔山公园里,入口山腰处的一座炮台威武屹立,上有几门铸铁大炮一字排开。这就是乌鲁木齐的“一炮成功”景点,是为纪念清军驱逐阿古柏侵略军、胜利收复迪化一役而建。如今,这里绿树成荫,环境清幽,是乌鲁木齐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而在炮台前方广场上,有巍然耸立的左宗棠汉白玉雕像,目光凛然,仿佛还在护卫着这方水土的安宁。
乌鲁木齐市水塔山公园里的浮雕。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高芳摄
今天,新疆带给世人的,是越来越多的惊喜和意外。这个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地方,不仅养出了海鲜,还成规模发展了渔业。麦盖提的澳洲龙虾、尼勒克的虹鳟鱼、兵团三师红旗农场的南美白对虾和石斑鱼……这些在左公的时代几乎闻所未闻的美味,不用漂洋过海,也不用快递包邮,就在这片他曾拼上性命也要收复的大好河山里奇迹生长了。尤其“海鲜焦虑”的今天,新疆出产的绿色、生态、无污染的海鲜,可谓横空出世,迅速俘获人心。这些,恐怕连左公自己都始料未及。有网友感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还要端得稳、端得久,端得荤素不差、五彩缤纷,国家稳定的最基础就稳了。感谢左公,更要为各路新疆的建设者、开拓者点赞!”
在哈密市伊州区广东路北侧,河南援疆累计投资3300万元兴建左公文化苑,共展出150件哈密出土文物,集中展现左宗棠临危请命、收复新疆、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历史。2021年10月免费开放至今,共接待参观者约26万人次。人们在这里,感受着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一介不取,一尘不染”清白廉洁的为官之道以及“抬棺出征”的壮举和爱国情怀。
“感谢左宗棠”这句幽默梗背后,是今天的人们对他百余年前寸土不让、抬棺入疆维护祖国统一壮举的深沉感念,更是对新时代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丽新疆由衷地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