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新疆史,离不开屯垦史。自西汉政府统一西域以来,对新疆的治理就是延续2000多年的屯垦之策。屯,驻军;垦,种地。屯垦就是亦兵亦农,戍边卫国。历史上,哪些人曾在哈密屯垦,生活和战斗过呢?
索班与班超、班勇父子
位于东天山的班超像。
两汉时期,人才辈出。东汉的索班,名字中有个“班”字,其命运,也与班超、班勇父子紧密相连,演绎出一部信念与忠诚、义气与勇气的壮歌。
索班是班超的属下,在西域时常伴其左右。班超去世后,西域再度与中原隔绝。索班此时在敦煌,任职长史。119年,索班奉命率1000名汉军屯驻伊吾。当时的形势是:中原与西域隔绝了十几年,西域诸国除鄯善、车师前部之外,其余诸国都在观望,屯驻西域,将要直接面对的,就是匈奴这个庞大的草原帝国。
我们无从得知索班出征前的心理,但敢于孤军深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应该来源与对班超的崇敬,对朋友的信任。想必索班出征的时候,班勇对其有承诺,这从后来班勇矢志报仇上能够推测出来。
果然,索班屯田伊吾不到一年,匈奴就胁迫车师后部对索班发起了进攻。如果后撤,索班军队还是有机会逃回玉门关的,但索班选择了迎战,结果在强敌面前,全军覆灭。
索班牺牲后,班超的次子班勇多次上书,力主继续屯垦,实现西域统一。5年后,班勇被任命为西域长史,率兵500出屯柳中(吐鲁番境内),125年,班勇调发敦煌、张掖、酒泉骑兵6000人,联同鄯善、疏勒、车师前部等国兵马,一举击破车师后部,擒其王及匈奴持节使者,押到当年杀害索班的地方斩首,终报索班失败之耻。
索班屯田的故事,更像个家国情仇的侠义故事。
“新疆回屯第一人”额敏
1711年,额敏任哈密第三代回王。额敏在位的时期,正是清政府与准格尔部反复拉锯争战的时期。额敏终其一生,都致力于屯田,为清政府最终战胜准格尔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718年,额敏在塔勒纳沁(沁城)带领维吾尔民众开荒屯垦,这也是清朝在新疆最早兴办的回屯。收获的粮食,先运到哈密,再转运到巴里坤充作军粮。1721年,他又率400名维吾尔民众到吐鲁番屯垦,后因水土不服,再回到塔勒纳沁。由于额敏的努力,使回屯规模不断扩大,1736年,额敏奏报累计纳粮27500石,储粮20余万石。清政府对额敏多次嘉奖,1736年,清朝免去哈密维吾尔农民的屯田粮租,1742年,将蔡巴什湖土地1万亩租给当地维吾尔农民耕种。
额敏之后的回王玉素甫继续坚持屯田,并建议从哈密抽调500农户西迁伊犁屯田。由于玉素甫为清朝统一准格尔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清朝将其位列50功臣中,紫光阁绘像以示表彰。
嵩武军屯田哈密
现今河南对口支援哈密地区和兵团十三师,所以对嵩武军屯田的事迹很感兴趣。嵩武军最早起源于河南,是清末豫军的一支部队,后来又分出了山东嵩武军等。
1874年,张曜随左宗棠西征,率嵩武军在哈密屯田。张曜注重兴修水利,修建了城子渠、五道沟渠等,为屯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当时,嵩武军开垦荒地1.9万亩,1876年收粮5160石,足够该军将近半年的口粮。1877年,张曜率嵩武军离开哈密,踏上了平叛的征程。
《西域屯垦人物论稿》 张安福 王春辉/著 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