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真有这么巧的事情呀。
徒步旅行的日本青年大村一朗所著《丝绸之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一书,记述了他在星星峡遇到采石场的青年工人朱子青的情节,题目是“星星峡里的追梦人”。
我为“书中的哈密”写了篇读书札记,恰逢五四青年节,为因景,标题改为《星星峡的追梦青年,你们的梦实现了吗》。
文章发出不久,海滨给我传来百度查找的资料,竟然真有个叫朱子青的作家,现居乌鲁木齐。海滨说,朱子青是哈密走出来的作家,看年龄,看经历,说不定真是星星峡里的励志青年呢。
真有这么巧吗?我不相信。
作者大村一朗其实也不相信。
他面对想要10年写出类似《红楼梦》作品的文艺青年朱子青,在书中写道:“曹雪芹确实是个优秀作家,可人家曾经也是出身豪门、养尊处优,这样一位富贵风流的才子的10年创作和一个重体力劳动者忙里偷闲的10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但他对朱子青的精神表示钦佩:星空之下,我遇见了这位文艺青年,尽管在他奋斗的路上布满荆棘,但他有梦想,有追求,且愿为之奋斗。
在文末,他对自己,也对朱子青加油:心若不死,成功可待。
两年半后,大村一朗历经艰险,穿越了14个国家,徒步走完了12000公里的丝绸之路;
10年以后,朱子青也成为发表作品150万字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心若不死,成功可待。
我联系上朱子青,以下是访谈记录:
朱老师,您看过大村一朗的《丝绸之路》一书吗?之前知道他的书中写到过你吗?
你好,很高兴认识你,若不是你写的这段文字,我要都要忘记这件事了,想想是很久远的事,但似乎又像发生不久。真令人难以置信,都三十年过去了,当年那个不满二十岁、满怀梦想的青年已届五十,变得沧桑老成,人生过得多么快啊!的确,我没有想到大村一朗会写一本关于丝绸之路的书,来记录他勇敢而坚韧的近似朝圣般的万里行程,更想不到他会在书中记录了我与他相遇的简短情景。
能回忆一下当时你们见面的情景吗?您是怎样到采石场工作的?
当时是个夏天,星星峡十分炎热。记得他背着帐篷及一些户外用具,瘦瘦的、个头不高,戴眼镜,眼眸清澈,脸上是一种和善谦卑的笑,仿佛对外界有一种潜在的防备心理。当时我高中毕业,英语水平一般,得知他徒步要走丝绸之路时感到不可思议。他递给我一个小本子,每一页都有人签名或留言,我被他的行为震撼的同时,悲悯自己还在为生存、为改变家庭的命运而在这荒凉的戈壁之上奋斗。后来,我邀请他去了我的宿舍,请他吃了顿饭,与他通过手势及简单不成句的英语进行了交流。现在想来,当时的交流仿佛并不太过困难,大约是谈的问题过少的原因,或者两个年轻人有些神会之意。我当时不知道自己的路在哪里,但那时正狂热地迷恋着文学,反复地阅读《红楼梦》,在极端残酷的现实之上怀揣梦想畅想着美好的未来。
后来你们联系过吗?相互知道彼此的信息吗?
大村一朗回到日本后,给我写过一封信,寄到了我的老家,当时村子里人听说一个日本人给我写信,十分惊讶!后来父亲把信转寄给了我,信是用汉语写的,里面有很多繁体字,其中讲到他在途中患病的事,好像是什么传染病,文中用了“罹患”二字,当时这个词对我而言很生僻。信里面夹有一张他在罗马、即完成丝路之行后的一张照片,信中还问我的小说写的怎么样了等等。我也回信写了我的困境,之后就再也没有联系。
能谈谈之后您的文学梦和文学之路吗?
当一个人在最为穷困孤独的时候,文学是一种精神安慰,而写作便是对精神紧张及压力的一种缓释。上初中时我十分喜欢唐诗宋词及《水浒传》等古典文学作品,高中时作文获过全国的奖,工作后,在《哈密广播电视报》“瓜乡文苑”文学栏目发表过小诗及散文。发表给我带来了虚荣心的满足,同时增强了自信心,得到了鼓励。记得在一次通讯员年会上,我竟然被选为代表发言,当时我在巴里坤当兵,请假翻过天山来参会,穿着军装,迟到后就坐在靠门的墙边,没想到只有三人发言,其中一个人便是我,在会上我大谈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真有点指点江山的意气。那时候热爱文学的人比较多,我能想象当时自己的轻狂样子,那是一个满腔热血的青年,还谈不上作家或者诗人,但内心是以此自居的。后来我从部队复员后,就在哈密政协《同舟》杂志作编辑。2000年我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我深爱的这片土地》,接着我开始大量发表作品,后相继出版了散文集《小世界》、小说集《月亮湖》、童话作品集《小天使环保之旅》、发表了长篇小说《抑郁》等,这个长篇正是我当初给大村一朗说的那个小说。后来我被推荐上了鲁迅文学院,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但我感到我距一个真正的作家还差太远太远,还不够格以作家自居。
从一个采石场的青年工人,到一位作家,转变之大的感受是什么?
梦想是人生奋斗的目标,更是生存的原动力。当我在无助的时候,文学无疑是一根稻草,我奋力抓住了;当我在艰苦的环境里,文学是窗缝中透进的一束光,照亮了我的内心,给了我力量。我要感谢文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作家还是要不断校正自己的写作观念,深入时代的内部,对人性及社会的复杂性要有自己的深刻认识,在此基础上努力写一些给人希望与力量的作品。
您现在又投身创作书画,一次次挑战自己,支撑您的信念是什么?
有时候我觉一切仿佛是命运的安排。现在回忆,我从小更喜欢绘画与书法,八九岁时就给左邻右舍写对联,但可惜的是不懂书法,无人引导,没有书籍,一直在门外。而绘画主要是对小人书里的人物进行描摹,贴得满墙都是,谈不上创作。但这些却在童年的我心里埋下了种子。直到六七年前,写作出现了困境,突然像得到了启示一样,这个种子开始发芽,我迷上了书法与国画,有一种不能自拔的感觉。比较而言,书画比起文学更能陶怡性情、使人欢喜,但在思想上情绪的表达上不及文学。至于你说的支撑我的信念,实际上就是相信通过努力一定能取得成功,生活富足,精神更自由独立。至于艺术,只要是技术性的东西坚持就能干好,干得出类拔萃一定是需要天赋兴趣的。
面对与您当初同样境地的青年,想说的话是什么?
我想对青年说,人活着除了生存的物质需要外,要有一些精神追求。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永远不要丧失活下去的信念,永远要有为梦想去奋斗的勇气。
永远要有为梦想去奋斗的勇气。
致敬!星星峡里的追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