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之音会是什么样的旋律?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今晚(4月4日),曾散佚于历史长河中的《伊州乐》两首古谱乐曲将作为“2023清明奇妙游”舞蹈单元《伊州长歌》的配乐播出。
这两首古曲最初被发现于敦煌藏经洞中,同时被发现的还有另外23首古乐谱。经专家鉴定,这两首乐曲属于古《伊州乐》,一名《又慢曲子伊州》,一名《伊州》,是琵琶曲,乐谱为古工尺谱。
3月21日,河南卫视“2023清明奇妙游”舞蹈单元《伊州长歌》开机仪式在哈密大海道景区举行。《伊州长歌》的配乐采用古《伊州乐》。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约提克尔·尼加提摄
河南卫视“2023清明奇妙游”舞蹈单元《伊州长歌》3月21日在哈密大海道景区开机拍摄。节目组导演赵宇介绍,“节目组特选用了两首古《伊州乐》作为配乐,这两首古曲旋律优美,古韵悠长,是难得一闻的天籁之音,并且与新疆民族舞蹈的契合度很高。”
哈密市文史研究委员会文献整理室副主任郝常立介绍,《伊州乐》起源于伊州,就是现在的新疆哈密一带,是哈密历史上各族群众人员交往、文化交流、感情交融的结晶。在历史上,《伊州乐》与《龟兹乐》等乐种齐名。
据史料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即公元740年,唐朝碛西节度使盖嘉运把《伊州乐》进献给唐玄宗,经教坊乐工的改造,成为宫廷乐舞曲目,之后在民间广为流行。一直到宋代,《伊州乐》都非常流行。
《伊州乐》可以直接使用七言律诗吟唱。唐代著名音乐家李龟年、唐宋两代诗人王维、李白、杜甫、苏东坡等都听过或写过《伊州乐》的歌词。元曲、明清诗词和小说中也可以找到有关《伊州乐》的记载。
3月19日,哈密市文史研究委员会和河南省对口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共同举办“哈密历史文化研究三年成果发布会”。郝常立等哈密市文史专家给记者讲述了《伊州乐》古谱的发现和破译、研究情况。这两首古工尺谱《伊州乐》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应时等专家译成了现代曲谱。
目前,哈密市对《伊州乐》的研究已取得成果,并出版了《<伊州乐>研究》一书。
据了解,上海音乐学院2019年曾举办《古乐新声——陈应时解译敦煌古谱音乐会》系列活动。
2020年,上海音乐学院首次以大型民族交响组曲这一崭新形式,以六个乐章的《古乐新声——〈伊州乐〉印象》音乐会再次演绎了《伊州乐》,展现了西域与中原文脉相承、交融贯通的历史轨迹。
“《伊州乐》如同《广陵散》。所幸的是,在国家对文史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下,《伊州乐》没有成为绝响。”郝常立表示,哈密市文史部门今后将与各类文艺演出团体加强交流合作,让《伊州乐》“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