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才队伍,筑牢发展基础
一直以来,师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着力构建文化队伍支撑体系,拥有10万人口的师文化人才比例超乎想象。截至目前,文化志愿服务协会会员已有150余人,他们长期行走在基层,给基层带去耳目一新的文化节目;有国家级文艺协会会员9人,省级会员50多人,师级会员300多人。
农民诗人骆中华常年扎根基层,作品角度和题材来源于兵团生活,迄今为止,已创作诗歌数千首、出版诗集8部;诗情画意魏红花,以特有的女性角度著作了《随时能与美相遇》《把心灵叫醒》《田野飞歌》《秋天的语言》等多部作品;雪炉主人陈斌,其书法作品多次入展全国首届张芝奖、全国首届书法临帖展,全国第三届草书展、全国第八届万宁书法节……
文化是人的创造,文化强师一定有灿若群星的文化人才作代表。师建立了科学的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机制,加强了文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师党委党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相继开设文化课程,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各类适用人才。抓住对口援疆契机,每年选派10名以上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管理人员到河南学习深造。就是这样打造的一支涵盖文化全方位的人才队伍,为师先进文化的发展和群众艺术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化软实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硬支撑,也是一个城市的魅力所在。师有着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有着逐年增长的文化投入,有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创新发展思路,有着一支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才队伍,
本报记者 谢增杰 通讯员 张鵾
党的十八大以来,师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扎实推进、蓬勃开展文化工作,文化之花在东天山下绚丽绽放。
这五年,是师文化事业风雨兼程的五年、砥砺奋进的五年和硕果累累的五年。这五年,师文化工作一路求索、一路收获、一路高歌,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化品牌熠熠生辉,文化产业春潮涌动,文化援疆捷报频传,文化人才薪火相传。师在助推全师经济社会发展的征程中,使特有的文化魅力日益绽放夺目光芒。
增加文化投入,强化文化担当
“杨涛,走,下班去文体活动中心分个胜负!”8月23日,在大营房工作的张国锋邀请同事去打乒乓球。
2015年11月,投资9000余万元的河南省援疆项目师文体活动中心建成。这是一座集教育教学、群众文化、体育训练、演出赛事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体育综合活动场馆,占地面积10274平方米。
“十二五”期间,师累计投入5亿元,用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建8个县级活动中心和87个文化资源基层服务点,在兵团率先实现基层文化站点全覆盖。投资1亿多元的“四馆合一”工程正在建设。率先实现了师域广电网络的整合,完成了《哈密开发报》改版和十三师调频广播的开播,在全兵团率先实现了数字电视高标清同播。通过增加投入、强化文物保护、繁荣文艺创作、兵地文化共建、放大文化援疆效应等方式,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发展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古以文载道,今以文聚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深化改革攻坚期、转型发展爬坡期,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师以文化铸魂、以文化强师、以文化的力量濡养全师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十三师”强势崛起。
拓展文化交流,谱写援疆华章
4月7日,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来师开展《兵团颂》第二次采风。大型交响合唱《兵团颂》于2016年10月开始创作。《兵团颂》以交响乐与合唱相结合的形式,歌颂党的屯垦戍边政策,展现师“三化”建设的成就,弘扬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内涵的兵团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师积极把握文化援疆的大好机遇,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交流、互动、共赢、共融,奏响了文化援疆的主旋律。
2012年10月,《华豫之门》来师鉴宝;2013年8月,《武林风》环球拳王争霸赛在师劲爆上演;2014年9月,“字鉴豫疆情——河南电视台《汉字英雄》新疆特别节目”来师现场录制;2015年9月,为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河南援疆特别节目《金色好声音》大型歌舞晚会在师举行;2016年5月,河南歌舞演艺集团大型交响合唱《朝阳沟》来师演出;2016年6月,“梨园春春风进校园”走进红星高级中学……
文化是相通的,在山高水长中,在丝路乡音里;文化是相融的,纪录片《天山忠魂》历时3年,行程10万公里,被列为兵团行政学院教材,豫剧《大漠胡杨》获国家艺术基金扶持,因“弘扬兵团精神、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而广受赞誉。
创新发展载体,发展文化产业
“太开心了,孩子在‘冰雪乐园’快玩疯了。”8月20日,家住火箭农场的刘辰在微信朋友圈发出感叹,“以前只有在内地大城市才能看到的‘冰雪乐园’,现在我们团场也有了。孩子周末又多了一个好去处,真赞!”
今年4月,宁夏玉麒麟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新疆首家“冰雪乐园”四季体验馆在火箭农场开业运营。
红山农场协办
政委龚安家 场长张硕
十八大以来,师以“文化+”理念为引领,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放到同等位置来看待,把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推广文化产业成为全师经济支柱性产业相结合,自2014年起,十三师就将文化产业工作列入师年初重点工作计划和年终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中,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城镇布局总体规划和交通发展规划等多种规划的相互衔接,并针对师文化产业起步慢、基础弱的状况,研究出台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自2015年起,师每年拿出1000万元,团场拿出每年不少于200万元的专项资金,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2016年11月,兵团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暨文化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在师召开,这是兵团党委对师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肯定和高度重视,是对师文化事业发展状况的一次检阅,对促进师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6年3月,师文化产业协会成立,目前有会员单位58家,注册资金总额达3亿元。随后师工艺美术协会、奇石协会、文化志愿服务协会相继成立……
师在大力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城区的主导产业进行布局,规划团场文化产业园,培育壮大了一批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生机勃勃的文化产业企业。红星一场利用废弃工业厂房,发展工业遗址保护利用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红星二场发挥创业时期军垦文物资源,多部兵团题材影视剧在此拍摄;柳树泉农场利用丰富的光热资源,把文物、文化、农业结合起来,打造特色“哈密一日游”;火箭农场规划1000亩地作为文化产业园区。全师文化产业发展可谓百花齐放,百舸争流。
必将焕发更加蓬勃的自信,以如椽之笔,书写着兵团文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