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哈密市积极推动人才强市战略,高度聚焦新疆工作总目标,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不断增强人才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实现哈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党管人才、齐抓共管,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
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节点上,哈密市面临产业升级、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重大发展机遇,全市各行各业对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然而作为西部边远地区在人才引进、培养、储备等方面客观上存在刚性投入不足、人才吸附力弱等问题。
为了补齐这块短板,解决制约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瓶颈,哈密市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对人才工作亲自挂帅(重大方案亲自研究、关键领域靠前指挥、重点人才直接联系),班子成员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协同抓的工作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实调整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修订完善《哈密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哈密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将全市29个市直单位和兵团纳入人才工作体系,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定期听取人才工作专题汇报,研究人才重大事项,解决人才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的工作格局。
哈密市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探索党管人才工作方式方法,瞄准重点领域、抓住关键环节,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先后出台了《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暂行办法》《引进人才暂行办法》《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哈密市进一步加强与改进人才工作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措施,打通人才体制机制中的“痛点”“堵点”,形成有利于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充分迸发的政策环境。健全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制定出台《哈密市四套班子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工作实施方案》,市、区县联系各类专家人才210名。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制定下发《在全市广大知识分子中开展“弘扬爱国奉献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实施方案》,连续4年举办专家人才国情研修班,培训专家人才170人次,教育引导各类人才在新时代自觉弘扬践行爱国奋斗精神,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贡献智慧和力量。
突出重点、刚柔并济,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时期各地竞相开启“人才争夺战”模式,哈密市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机遇期,立足本地实际,积极主动作为,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将引才引智工作的主阵地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主攻目标放在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上,重点实施了“百名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千名国内顶尖专家助力哈密计划”“十百千引进人才计划”“中原院士专家哈密行”等引才项目。
杨丙丰,2013年清华大学博士后毕业后,通过“百名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计划”来到哈密工作。八年间,他努力将自身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积极探索适应哈密本土特点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信息化及数字城市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并不断加以实践,由他主持开发的城乡规划的空间管理数据库和城市的三维空间展示系统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认证。
没有人才高质量就难有发展的高质量,出台引才新政,就是点燃“人才引擎”。哈密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针对不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在生活补贴、住房面积、薪酬待遇等方面实行差别化的引才政策,刚性引进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到市直部门工作的,服务期内分别给予15万元、8万元不等的生活补贴,分年度按月发放;专业技术岗位享受高级、中级职称待遇;博士研究生人才提供不少于120平方米住房一套,服务协议期满10年且在哈落户,住房归个人所有; 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人才,提供免费、拎包入住的公寓。柔性引进的“候鸟型”专家人才,不受户籍、身份和人事关系的限制,在项目申报、创新创业等方面享有优惠政策,实行协议工资、项目承包、入股分红等薪酬制度,实现人才互联互通,促进人才智力共享。
截至目前,通过高校、会展、网络、援疆、以才引才等渠道,采取兼职聘用、项目合作、科研平台、高峰论坛、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方式引才引智。全市累计刚性引进人才1412名,柔性引进5700余名。借力河南援疆人才资源优势,组织开展“河南名医(退休专家)援哈”“中原院士专家服务团哈密行”等系列活动,帮助解决技术难题326个,填补技术空白192项,张铁岗、张新友等29名院士专家受聘为哈密市经济社会发展“高级顾问”或首席科学家,开创了孔雀瓜乡飞的新局面。
注重能力、多措并举,提升人才创新创业能力
一个地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是创新,根本靠人才,既要向外引才借智“扩大增量”,又要注重本土人才培养“盘活存量”。
哈密市以提升素质能力为重点,积极整合人才培养资源,探索分类培养新模式,与清华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医学院、中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等单位合作,联合举办工业工程、临床医疗、教育管理等专业在职研究生哈密班和刺绣、电子商务、机电化工等专题班,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35名、学科带头人和实用技能人才3.7万余人。实施“1+X师带徒”帮带提升活动,引导学术造诣深、业务技能精、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人才带教本领域、本行业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其岗位业务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坚持基层一线锻炼培养人才,选派各行业领域人才参与“访惠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激发了各类优秀人才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创业基层的积极性和热情,有力促进了哈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从2013年开始,哈密市已连续选派8批169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赴对口援疆省市开展学习培养。哈密市伊州区园林管理处高级工张立忠则是典型代表之一。2014年,他被选派参加哈密市第2批青年科技英才赴豫开展为期半年的学习培训。培训结束后,市委给予15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用于彩叶树种引种驯化以及全自动全日照扦插法等项目研究,截至目前,已有21种6100株苗木新品种推广种植,实现年扦插苗木达10万余株,极大地推动了哈密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2017年,张立忠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搭建平台、精准发力,筑造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哈密市强化人才是引领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理念,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优势突出、承载力强的创新创业平台,促进人才、科技等创新优势资源向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集聚流动、精准发力。
近年来,哈密市以全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区和自治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以产业园区和产学研用一体化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不断深化与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河南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先后建成1家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4家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1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传统工艺工作站,5个企业技术中心,3个产业研究院,9个科技创新孵化示范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集聚了一大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引进开发洁净煤、风光热发电、肉羊多胚胎移植、肉苁蓉药用、农业高效节水、哈密瓜有机化栽培等新技术新项目,形成了人才与产业双集聚效应。
今年4月,哈密市中心医院正在为医院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做博士进站前的准备工作,很快将有2名博士进站开始工作,基地运行后可以形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良好环境。哈密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何玉芳说:“自治区级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将对我们医院进一步引进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进医疗新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哈密市中心医院将打造成东疆区域医疗服务中心,使广大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优化环境、激发活力,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欲登高而远眺,人才举足轻重,人才竞争的背后实质上是人才生态环境的竞争。良好的环境是吸引人才的“强磁场”,是汇聚人才的“聚宝盆”。
哈密市以打造区域人才竞争优势为重点,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流动等政策的基础上,坚持人才投入优先保证,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财政累计投入资金5.3亿元,援疆资金投入1.3亿元,重点用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重大项目实施,促成创新创业孵化园、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高层次人才公寓楼、干部人才周转房、引才引智等一大批项目成功实施并取得较好成效。设立一批专家人才工作室、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杰出人才评选、创新创业大赛、技能大比武等活动,对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1082名创新创业新锐个人和团队及时表彰奖励和宣传报道,营造出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当前,哈密人才工作正提档升级、纵深推进,吹响了人才“集结号”,展翅高飞、搏击长空的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哈密市将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瞄准重点领域、抓住关键环节,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更大的力度,扎实做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服务,为哈密高质量发展集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