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梭,转眼间又是一年过去了,这已是王晓辉来疆的第三年。作为一名河南援疆干部,三年里,他以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饱满的工作热情,为漯河市援建兵团第十三师红山农场牵线搭桥,取得丰硕成果,赢得了农场干部职工好评。
在王晓辉(左)的协调下,漯河市中医院为红山农场医院捐赠了牙科治疗设备、急救呼叫器等。
红山农场医院的援疆医生
来自漯河市中医院的中医赵彬和漯河市医专三附院的牙医陈文诺都在红山农场医院工作,每天排队找他们看病的职工群众很多。
记者看到,这所医院设施简陋,病房不多、医生更少,但援疆医生使用的医疗设备都是新的,比较先进。
漯河市援疆干部、红山农场党委常委、副场长王晓辉告诉记者,通过走访发现,当地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和牙病的人比较多。但由于红山农场医护人员少,医院一直运营困难。“当时,我考虑红山农场医院如果没有特色科室,就生存不下去。从2015年开始,全场合力打造特色医院。”王晓辉说,通过漯河市卫生系统的大力支持,不断向农场医院输送来像赵彬、陈文诺这样的医生,深受群众欢迎。
既然来了,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2014年3月,王晓辉初到农场时,这里冰天雪地,而此时的漯河市已是春暖花开。远离家乡的孤独,寒冷干燥的气候,让王晓辉一时难以适应。“我们一批共12名援疆干部,就我一人被安排到红山农场工作。”王晓辉说,来的第二天,我就开始流鼻血。这里的紫外线非常强,首次外出调研,一天下来脖子晒得脱了一层皮。冬天室外非常冷,一般都在零下20多摄氏度。
王晓辉说,初来时得自己做饭。面对清苦的生活,他也常常问自己:到底能不能坚持3年?
农场党委的关爱和职工群众的关心,让王晓辉感到了温暖,也坚定了他援疆的信心。
为尽快熟悉工作,王晓辉积极开展调研工作,先后到农牧业连队、园艺场及医院、学校、企业等单位调研,全面了解农场发展现状,并立足实际,制定了以人才、产业、文化、教育、卫生、民生等为主要内容的3年援疆工作规划。
“我来就是办实事的”
2015年,王晓辉来到农场少数民族学校进行调研。这所以哈萨克族学生为主的学校,8位教师共用一间办公室,办公桌上全是窟窿,还有的是用三合板拼凑而成的。校长告诉王晓辉,这些桌椅已用了30年。“你放心,这个问题我来解决。”王晓辉当场拍板。
回到办公室,王晓辉立即联系漯河市教育局,解决该校教学办公用品问题。2015年4月,55套办公桌椅送到学校,师生激动万分,校长拉着王晓辉的手说:“这真是给我们办了件大好事!”
在王晓辉的协调下,红山农场学校与漯河市第二实验小学、漯河市第二中学签订了结对协议。漯河市总工会与红山农场工会建立了友好关系,并捐赠10万元工会资金。漯河市各部门积极捐赠资金为农场购置电脑设备、桌椅,改善教师办公条件;为农场医院捐赠牙科治疗设备、急救呼叫器等,改善农场医疗基础设施。
工作之余,王晓辉还非常关注农场少数民族困难学生。2015年,他了解到哈萨克族学生阿里玛古丽家庭困难,就与小古丽结成了帮扶对子,为她送去1000元慰问金。
王晓辉经常说:“我来就是办实事的。”
2014年至今,在王晓辉的协调下,漯河市工会、教育、卫生等部门都开展了对口援疆工作。
一座桥梁连着两头
其实,王晓辉就是一座桥梁,一头连着漯河市,一头连着红山农场。
王晓辉发现农场医院、学校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就积极开展专业人才双向互派工作,为农场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为此,他多次向漯河市委有关领导汇报,同有关部门沟通协调。
在他的努力下,漯河市人民医院、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漯河市中医院等专家名医纷纷投入援疆工作。2014至2016年,共有6名内科、心血管专家和6名专家名医到农场进行工作支援。同时,主动邀请漯河市中医院专家组到农场进行义诊。还每年从农场医院、学校选派专业技术骨干到漯河市跟班学习。
借助红山农场丰富的农业资源,王晓辉发挥漯河市食品产业优势,在支持产业发展上下功夫。他组织郑州、深圳等地企业家赴疆,参加十三师产业招商推介会,邀请国家级开发区——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招商主体和企业负责人等,到农场进行参观考察,进一步宣传推介红山农场,力促漯河市与红山农场党政代表团互访考察,确立双方援疆项目,争取漯河市50万元援疆建设资金。
3年的援疆工作,让王晓辉深刻理解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同时,他也用实际行动忠实地践行着自己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