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哈密是在2014年的3月,那时哈密的气候和家乡河南当时的气候比较相像,这给适应陌生环境的陈西平几分莫名的熟悉感。
冬去春来,随着天气一天天变暖,绿慢慢覆盖了整个城市,陈西平也慢慢迈出校门融入哈密这座城市。
陈西平(左)与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探讨教学课件重点。
陈西平与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交流实验原理。
飞机飞行2000多公里,从河南郑州抵达新疆哈密,途经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这让陈西平从高空欣赏到了有别于中原和南方的广袤而壮美的西北特有景色。
发展中的学院
陈西平坦言,初到哈密职业技术学院,他对这所还在修建中的学院印象并不是很好。
建设中的学院依靠还未硬化的土路连接着教学楼、宿舍和食堂。走到哪里都是飞扬的尘土。
刚开始,学院并未给陈西平安排教学工作,但零碎而不熟悉的工作仍占据了他大部分时间,如熟悉单位环境、下企业调研、整理档案资料等等。
忙碌中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一转眼来哈密已经两年多了,学院已变得干净整洁了,面对即将离开哈密,他开始舍不得这所学院了。
在哈密两年多的时间里,最令陈西平自豪的是促成了他援疆前工作的单位——河南理工大学与他援疆的单位——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合办函授站。
两年多的努力,终于在2016年4月,设在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内的函授站正式开班授课了,想着哈密的学子不用出门就能拿到含金量更高的河南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文凭,陈西平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陈西平告诉笔者,河南理工大学和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合办函授站是根据当地需要的专业性人才设置专业的,主要是煤矿与机电相关专业,比如安全工程,当然较其他外地的函授站来说,此函授站主要由援疆教师进行授课,上课时间也比较灵活,可以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调整上课时间。
随着一批又一批的援疆教师来到,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在硬件设施增强的基础上,软件设施也在逐渐增强。
“近水楼台先得月”。随着像陈西平这样高水平的援疆教师来到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大量持有大专、本科文凭的教师也开始踏上深造求学之路,一名又一名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在职教师成功考取研究生。陈西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哈密职业技术学院会拥有更多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教师授课,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声誉也会随之提高。
父亲和妻子是他援疆的力量源泉
“援疆的事我没有和家人商量,当时有这个机会,心中热血沸腾,就填了报名表,还真没有想到我能被选中。”陈西平说。
为了让家人放心,在接到通知的那一刻,陈西平就着手上网搜寻有关哈密的资料。当知道哈密地处新疆最东端,与甘肃省接壤,是进出新疆的必经之地,这里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这让陈西平的父亲、妻儿对他援疆有了态度的转变。
随着前往哈密的时间慢慢临近,陈西平的妻子像以前那样帮他准备出差的物品,不同的是,这次她为陈西平准备的东西更多、更细致。
离开家人,来哈密近3年的陈西平坦言,如果没有父亲和妻子的鼎力支持,援疆之行一定会让他陷入两难境地。70多岁的父亲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照料身体残疾的弟弟,这让原本就每两周才能回家探望父亲的陈西平从心底感到深深的愧疚,但他在离家之前却只能嘱咐父亲:“爸,我这几年不在家,您要好好照顾自己。”
说到这里,陈西平满是愧疚,孩子刚上初中需要妻子照顾,为了让他更安心援疆,妻子在他临行之前告诉他会定期去看望公公和小叔字子,这3年3个家庭的大小事情都是她一个人处理。孩子想爸爸了,也只能借助电话、微信和视频进行交流。
考虑到与孩子聚少离多,陈西平的妻子趁着暑假瞒着陈西平,带着孩子悄悄来到哈密,给他一个惊喜。
当陈西平看见妻儿站在自己面前的那一刻,他的眼睛湿润了。
“他们不仅从思想上支持我的工作,更是从行动上支持我的工作,要是没有他们,我根本无法这么无忧的离开河南。真心地感谢他们,他们是我援疆3年的力量源泉、精神支柱!”陈西平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