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至25日,哈密“百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中原行”考察交流团先后到河南博物院、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国一拖东方红农耕博物馆等地进行参观学习,近距离“触摸”历史文化,在与“文物对话”中汲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奋进力量。
成员们在河南博物院参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超摄
河南博物院创建于 1927 年,是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也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展馆面积1万余平方米,馆藏文物14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与国家二级文物就有5000余件。从精美的青铜器到绚丽的陶瓷器,从古老的石刻到珍贵的书画,每一件文物都见证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和情感交融,也在展示出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哈密“百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中原行”考察交流团的成员通过沉浸式参观学习,在详细了解了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在中原大地上的交流、融合与发展,也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加坚定了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携手把哈密打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标杆和典范贡献自己的力量。
伊吾县下马崖乡统战干事尤力吐孜阿依·巴吐尔说:“河南博物院每一层展览都是一段历史故事,陈列文物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崛起与辉煌,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次的参观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进一步感受到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历史文化的灿烂和厚重,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先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也为我做好基层统战工作有了更多的启发。我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听、仔细记、用心学,将在河南学到的知识和中原文化带回哈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成员们在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参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超摄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都邑所在地,该遗址不仅是夏王朝国家体制的体现,更为后世商周文明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考察交流团在参观中跟随讲解员引导,依次参观“第一王朝”“赫赫夏都”“世纪探索”等陈列展厅,系统了解夏代历史、二里头遗址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历程以及研究成果。成员们通过参观解绿松石龙形器、乳钉纹铜爵、网格纹铜鼎、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等重要文物,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有了更真切的感触,也切实增强了大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巴里坤县山南开发区党政干事刘翠萍说:“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工艺水平、让人惊叹不已。通过考察学习,我不仅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深化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我将把这次考察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牢固树立‘主线’思维,以身边人、身边事感召各族群众自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
成员们在中国一拖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参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超摄
中国一拖东方红农耕博物馆是集收藏、展陈、宣传、教育和研究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耕主题博物馆,馆内收藏了毛泽东主席对一拖的重要批示、周恩来总理对一拖领导的任命书,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初引进的拖拉机、国产第一代履带式拖拉机等众多有历史意义的农业装备,充分展示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和丰硕成果。在博物馆前,哈密“百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中原行”考察交流团高唱歌曲《东方红》、诵读诗歌《那是我的祖国》《我的中华血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致敬,同时成员们也通过聆听“红色讲解”,体会到老一辈农机人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从中国农耕文化的发展和老一辈农机人的奋斗历程中汲取力量,将老一辈农机人的精神传承下去,以更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火热实践中。
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党委党校(行政学院)中级讲师李宛芸说:“参观完博物馆,让我无比自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铭记我们共同奋斗的这段光荣历史,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
哈密市政协委员、江苏商会副会长郝进春说:“博物馆详细记录了中国农机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我们将铭记那些为中国农机事业奋斗的前辈们的努力和贡献,继承弘扬他们的精神,为哈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其间,哈密“百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中原行”考察交流团还参观学习考察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新乡市辉县回龙村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