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春,中亚浩汗国阿古柏挟持张格尔之子布素鲁克,打着宗教的旗号先后攻陷南疆各地,并在1867年建立了“哲德沙尔国”。到1870年,南北疆广大地区都沦为入侵者的势力范围。只有巴里坤、哈密二处尚在清军控制之下,成为以后从侵略者手中收复失地的前哨。
清廷为了反击阿古柏入侵,于1875年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的得力助手张曜率马步兵14营在哈密屯田,共垦荒两万余亩,并以十万条毛毡铺渠,兴修石城子水渠。同时,“择低清闲地,搜折树枝,排插成林”。湘军从湖南带来的鳝鱼苗也在东西河坝生长了下来。左宗棠幕僚杨昌睿曾赋诗颂扬广栽杨柳这件事:“上将筹边为肯还,湖湘子弟遍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经过两年多艰苦征战,终于在1877年秋,清军完全消灭入侵新疆的阿古柏势力。1880年初,左宗棠定出三路进兵伊犁之策,准备以武力收复被沙俄侵占的伊犁。同年四月十八,左宗棠携棺木出关西征,将大营建在哈密,以示与沙俄决一死战。“大营门”这个地名即源于此。
1885年,左宗棠逝世,哈密厅奉命在老城扎萨克亲王祠西侧建左公祠,供地方官员于春秋两季入祠祭奠。1898年,巴里坤民众为纪念左宗棠指挥大军收复新疆的功绩,修建了左文襄公祠,内有一幅楹联:“运筹帷幄扫魑魅乃砥柱中流,大军出关一统边陲其功盖天山。”1987年,在兵团十三师柳树泉农场西南,发现了一块石碑,因为碑文中记述的是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叛乱的史实,后人称它为“左宗棠碑”。碑文已不全,用楷书书写,共计11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