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庙,又称天山关帝庙。始建于唐代。是丝绸之路新北道繁华时期,由信奉道教的商人们集资修建,他们供奉关羽为保护神,称为“老爷庙”。
天山庙的地理位置,恰恰处于东天山南阳北阴通道的咽喉部位。在这里建庙,不仅仅因为信仰,而且也是古人为西征将士在途经此处时,有个避风躲雪的所在和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撑持。可见用心之良苦。
北宋时期,醉心道教的宋徽宗再次封关羽为帝,路经哈密东天山的商旅和常年生活在山脚的百姓重修老爷庙,并尊称此庙为“关帝庙”,常到天山庙敬供香火,希冀关羽保佑平安,希望上苍降福人间,因而香火在唐宋几百年间常盛不衰,成为丝绸之路上一个著名的道教圣地。
天山庙坐守海拔2700多米,是南北古道的最高处。站在庙前广场向下俯瞰,天山南面的松林草原、北面的绿洲戈壁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清同治年间,哈密办事大臣文麟在原有祠址重建天山庙时,把原“天山庙”改名为“天山关帝庙”。取“关帝”忠君护义之意,后遂以此名传世。到公元1882年,哈密办事大臣明春又修此庙。据史料记载:其时,修庙所用砖瓦材料,均是绑缚于羊背上,让羊群一次次零星驮上山顶。可想修葺之艰辛。
天山庙旁原有一小屋,屋内藏有多块碑刻,最著名的就是唐代“姜行本纪功碑”,现收藏在自治区博物馆。
据清方士鑫《东归日记》记载,原庙内颇多联额,其中一幅对联为清代徐松所题:
赫濯震天山,通万里车书,何处是张营岳垒
阴灵森秘殿,饱千秋冰雪,此中有汉石唐碑
最为贴切地道出了“天山关帝庙”的历史存在意义和藏有众多碑刻的突出特点。
围绕藏碑,还有不少的民间传说,有的传说更带有神话描述。文人方士淦在《东归日记》中有这样的介绍,古碑“自来不许人看,看则风雪立至”。“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伊犁领队大臣到此,必看此碑,庙祝跪求不允,强进屋内,未及看完,大风忽起,扬沙走石,其趋马下山,七十里至山下馆店,大雪四日夜,深者丈余,马厂官马压死者无数,行路不通,文书隔绝数日。吁!真不可解也。”著名诗人萧雄也曾在《天山碑》的诗作中写道:“丰功又见大唐年,贝履高攀峻岭巅,却怪登临刚剔藓,读来风雪忽满天。”古人为天山庙风雪的神化渲染,无疑又为天山庙这一胜景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