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哈密市戈壁滩上,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对研究成果进行解说。
翼龙是地球上第一类飞向天空也是唯一绝灭的飞行脊椎动物,因其飞行的需要演化出纤细中空的骨骼,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翼龙化石都十分稀少,而翼龙蛋和胚胎化石更是罕见。通过十多年的默默努力,新疆哈密科考队的发现不仅为研究翼龙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哈密打造世界级旅游名片提供了支撑。
200年以来最令人激动的发现之一
自2005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带领的科考队与哈密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哈密博物馆等合作,已经在新疆哈密戈壁持续了十多年的野外考察和化石保护等工作。
2014年,《细胞》(Cell)杂志旗下的《现代生物学》(CurrentBiology)以封面文章报道了汪筱林团队在新疆哈密发现的三维立体保存的大量雌雄哈密翼龙个体及它们的5枚蛋化石,这也是世界上首次报道的三维立体保存的翼龙蛋。虽然这些翼龙蛋化石没有保存胚胎,但却让研究者对翼龙蛋的蛋壳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即哈密翼龙蛋蛋壳是由一层薄的钙质外层和厚的壳膜内层共同组成的双层结构,与现生一些爬行动物如锦蛇的“软壳蛋”极为相似。
对哈密翼龙这一新的翼龙类群及其蛋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在翼龙的性双型、个体发育、翼龙蛋及其蛋壳显微结构、生殖和生态习性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这一发现被认为是“翼龙研究200年来最令人激动的发现之一”。
“2014年的发现对翼龙出壳后的个体发育阶段有了研究成果,比如翼龙的嘴会变大,牙齿是侧向生长的,这可能是为了增加捕食面积,方便捕鱼。而今年的发现让我们对翼龙个体胚胎阶段的发育有了了解,根据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幼年翼龙的肱骨化石,再加上之前已经采集到的亚成年个体的肱骨,研究人员获得了一系列从不同胚胎发育阶段到亚成年的哈密翼龙肱骨序列。”汪筱林说。
11月30日,哈密市戈壁滩上,裸露在地表的翼龙化石。
除了翼龙生命史还可了解古环境
哈密已经成为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大和最富集的翼龙化石产地,不仅首次发现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雌雄翼龙,还发现数百枚三维翼龙蛋和翼龙胚胎,这些对了解和揭示翼龙生命史和深入了解白垩纪古环境、古气候和古地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哈密翼龙与辽西发现的翼龙化石不一样。辽西翼龙化石很少,但种类多样性丰富,目前为止描述了50多个属种,而哈密发现的翼龙化石数量有几千万个,但都属于一个属种。“也就是说蛋是它们下的,胚胎也是它们的,所以说是翼龙伊甸园。”汪筱林说。
克拉玛依发现的准噶尔龙种类也单一,与哈密翼龙生存的时代也大致相同,但与哈密翼龙又是完全不一样的类群。“这就涉及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等,这又是研究的一个方向。”汪筱林说。
这些研究成果也是汪筱林领导中国古生物学家团队和巴西科学院古生物学家团队长期合作的成果之一,两国古生物学家自2003年以来在古脊椎动物学等领域进行了长期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哈密打造世界级新名片哈密翼龙的研究,让哈密远近闻名的不只是飘香的哈密瓜,还有世界级新名片。“这两天全球都在报道哈密翼龙,除了哈密翼龙的科学价值外,我们还要利用地理优势作好科普工作,让哈密翼龙带动哈密旅游业的发展。”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邓涛说。
“我们将在保护的基础上做好对哈密翼龙化石的开发。首先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支持科研人员进行进一步挖掘,积极申报国家文物保护项目。我们准备建一座展示哈密翼龙科研成果的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哈密翼龙,这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哈密市委副书记、市长祖木热提·吾布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