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首次援疆是使命,二次援疆是情怀,那么三次援疆就绝对称得上执着了。
来自开封市第五中学的语文老师黄笑就是这样一个执着的人。
根据组织安排,与前两次担任哈密市一中高二、高三年级的语文老师不一样,第三次援疆的黄笑受援学校是哈密市第十五中学,工作也不再是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工作,而是在学校办公室做综合管理工作。
“作为一名援疆人,服从组织安排是必须的。做行政服务面更广,同样能为学校发展尽绵薄之力!”黄笑说。
其实,前两轮援疆黄笑的受援学校原本就是哈密市十五中,机缘巧合被借调到哈密市一中担任了三年语文老师。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付出了辛苦,更收获了情谊,我个人的价值也得到最大化的展现。”谈起在哈密一中的三年援疆工作,黄笑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结对帮扶民族学生
哈密市一中少数民族学生占了七成,黄笑初到一中的时候,正赶上民汉合校的转折期,大部分孩子的汉语基础都不太好,一些老师的国语也不达标。黄笑就承担起学校的国语强化推广工作,起草了哈密市一中国语推广计划并负责实施。
不仅要教好学生,还要培训老师,通常这边语文课刚结束,那边马上就要开始教师国语培训。开会、听课、评课、学习、备考……,一天到晚仿佛有忙不完的工作。
黄笑还清晰的记得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给他分派国语强化培训时的情景。
那是一月的一个下午,刚刚外出学习回来,彭长军书记就打电话把他找了去,说是有工作要谈。走进书记办公室他发现艾力卡木江·阿不列孜校长也在,就意识到谈话可能涉及很重要工作。
果然是大事儿!按照自治区和哈密市教育部门要求,6月底之前,哈密一中有40多名教师面临国语达标最后验审,如果未能达标将不能继续从事教学工作。从调研情况看,这40多名教师大多是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但国语水准普遍较低,若因此流失,对学校对个人都是极大的损失。
“与时间赛跑,与压力同行,一定要抓紧给他们‘充电补缺’。黄老师拜托了!”谈完话,彭书记紧紧握黄笑的手焦急而动情地说。
任务很重,黄笑的工作日程进入快节奏模式。
“今天的努力埋下收获的伏笔,当下的付出只为明日的花开。新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让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国语水平。而且国语不仅是本地教育与内地先进教育发展接轨的纽带和桥梁,也是作为新时代新疆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必备、教学之需、立身之本!我愿意倾尽个人所能与大家一起努力,闯关达标!”黄笑再一次站在国语强化培训的课堂上,给全体学员教师鼓劲。
艾尼瓦尔老师年龄较大,练了好久,音调还是读不准,担心自己不能达标。黄笑就给他“开小灶”,额外增加辅导次数,一个词一个词的教,不厌其烦地练习,艾尼瓦尔的发音越来越准。
潜移默化中,参加培训的老师们不再把国语培训当成“包袱”,从被动到主动,从任务变兴趣。培训过程中,教师们和黄笑成了好朋友。有民族老师把家里种的杏子悄悄放在他办公桌上;有民族老师用刚刚熟练的国语对他说:“兄弟,节假日你要是想家了就给我打电话,到我家作客!”
发音很标准,话语很温暖。
一串串数字记录了黄笑对培训工作的尽心竭力:在长达五个月的培训期里,每周两次国通语培训,累计上课60多节;组织老师进行国通语测试10余次;每天通过钉钉群给老师布置打卡作业,提醒老师坚持打卡练习,累积120余次……
星光不负赶路人,汗水浇开幸福花。一个周末黄笑收到一条微信:“谢谢黄老师的耐心辅导,我已经顺利通过了国语测试”。
黄笑回复到:“读准中国音,民族一家亲!恭喜顺利通过测试,我们是一家人!”
两次援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黄笑记录了六本教学日志。在长期的支教实践中,黄笑摸索出一套对一中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独特方法,那就是:低起点、慢节奏、快反馈、严要求。
刚接手高三语文的时候,班级团支部书记玛依热是个女孩子,是有名的"小辣椒"。一开始她对黄笑的教学方式有抵触情绪。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交流、适应,她很快成为黄笑将河南教育经验融入哈密教育的契合因子,也成了师生"忘年交"。当年高考,这个班级11学生的语文成绩在100分以上,其中三名学生达110分以上,玛依热便是其中之一。
在内地110分或许算不上很好,在哈密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要知道他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全班语文成绩上80分的只有三个学生,玛依热还不在其中之列。
为了感谢开封市教育局向学校输送了一位这么优秀的援疆老师,哈密一中特别敬赠一面锦旗,上面写着"衍汴京斯文命脉,开天山学子津梁"。这也是黄笑情撒哈密一中的真实写照。
"我有信心和决心干好综合行政工作。在一中教课的同时,我还参与了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规划制定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我会把在一中好的经验充实到在十五中新的工作实践中!"谈及已经开启的第三轮支教工作,黄笑信心满满。
河南援疆报道组王义亭、韩卫龙/文 石峰/视频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