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巴里坤县松峰书院精心组织了一堂开学第一课——“汉字的奇妙邂逅”,向县第一中学4-8年级的学生代表展示了甲骨文的演变,展示了中国文字三千多年前的样子,展现了汉字的魅力。
课堂上,孩子们通过视频认真观看汉字的由来,博物馆老师还带领孩子们用甲骨文象形文字编故事、创作一幅汉字画。孩子们在创作过程中,山、水、云、田、人等跃然于纸上,每个同学创作不同的作品来展示本次课程的效果,并发现汉字之美。一堂课结束,孩子们意犹未尽,纷纷找到老师沟通自己的创意。
县第一中学五年级三班学生周瑾怡说:“原来甲骨文是这样来的,甲骨文是一种象形字,我喜欢甲骨文,因为古人把看到的画出来就变成了甲骨文,我特别感兴趣,然后我就画了这幅画,这幅画讲的是这样的,这个代表父亲,这个代表孩子,这个代表母亲,他们一家三口,今天出来散步,然后这是一个部落,他们种了一些他们自己吃的粮食,还有一些小动物,这就是我画的意思。”
河南省安阳市中国文字博物馆办公室综合科科长荣慧说:“为了让青少年更加全面深入地去了解咱们中国文字,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唤醒这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带大家一起邂逅甲骨文,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共享汉字最早的产生的、演变的形式和流变的内容。今天的开学第一课,也是中国文字博物馆为了2024年秋季的这次开学季,特意录制的这个课程内容,也是为了让中国文字或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普及到咱们少数民族地区。”
下课后,孩子们在博物馆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文字里的中国·家国情怀”巴里坤展馆。“文字里的中国·家国情怀”展馆是巴里坤县与中国文字博物馆携手合作、精心策划的一项重要文化项目,是推动“文化润疆”工程走深走实的具体举措,也是共同促进豫哈两地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荣慧说:“这个整体的展览,是分成了三个部分,展览面积大概有将近200多平方,然后通过何以为家、何以为国以及家国相依这三个部分,让大家站在一个历史的轴线上,透过文字的视角,能够去更深更全面的去理解这种家国情怀。”
据了解,当天,巴里坤县第一中学、第二中学等全县16所中小学的4-8年级的学生通过视频参与观看了本次开学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