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援疆支教开封团队工作侧记
也曾是锦绣繁华,抬眼望戈壁黄沙。却为何总别离,风雪走天涯,朔风吹劲草,马蹄量天涯,头顶霜晨月,身后映晚霞。
告别了家乡父老和都市繁华,告别了自己熟悉的领导和同事,第二批河南省教育厅“组团式”援疆支教开封团队的8名教师已经在哈密工作了近一年。每每想到此,8名援疆教师内心总是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但心里装着的更多的是对援疆工作职责的坚守,是对教育事业火一般的热爱,是一名开封教育人的庄严承诺和铮铮誓言。
开封援疆教师到达受援学校伊始,没有人有顾忌于简陋的生活条件,没有人却步于陌生的工作环境,没有人留恋于优美的自然风光,而是立刻投入到教学一线工作中,利用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专业技术,为天山脚下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通往神奇知识殿堂的大门。中原名师、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开封籍支教老师张志英年过半百,足有陈疴,每天拖着病体穿梭于教室、办公室、公寓、食堂之间。她走到哪里就把自己的“中原名师工作室”搬到哪里。一年之间她十多次利用“中原名师工作室”的网络平台开展了“读书分享活动”,惠及了众多天山学子;她不辞劳苦拖着沉重的病腿承担了每周16节课的繁重工作;她坚持利用闲暇时间笔耕不辍。修改完善了即将出版的城市史专著;她所撰写的科研成果荣获河南省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把优质教育资源带到边疆”这一援疆工作的庄严承诺。
金明中学援疆支教丁中州老师曾这样说“彩虹在大雨后出现,腊梅在风雪中吐蕊,梦想在坚守中开花,人生只有经历困境,才能让前行的脚步更加坚定”。是啊,每一个援疆老师的援疆道路都是充满了艰辛和困难的。丁老师和来自尉氏的援疆支教老师王崇被分配的是较为偏远的伊吾和巴里坤两县。巴里坤县在冬季室外温度最低可以达到零下30度。伊吾县城地处天山北麓东段距离哈密市区近200公里,海拔1700米,系新疆五类高寒艰苦地区。两县气候条件相对比较复杂,人口较少,所在地区大部分为哈萨克族聚居区。受援学校学生知识基础较为薄弱,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发展相对滞后,生活条件较哈密其他地区有一定差距。但两位老教师面对恶劣的环境,没有一句怨言,而是把工作和生活中种种困难化成了火一般的热情投入到了援疆支教工作中。他们和其他地市援疆教师一道,购买奖品奖励成绩优异的学生;课外活动和延时服务期间,悉心指导民族孩子学习文化课;周六周日,他们到偏远山村特困家庭学生家中进行家访,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大爱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两位老师用自己平凡的行动生动诠释了一个援疆教师的担当,真正实现了心中“天山黄河共明月,雪莲牡丹共园香”的美好愿景。让少数民族的群众充分体会到了开封人民的深厚情谊和民族团结的大爱。
维吾尔族有一句谚语:“水流走了石头在,奥斯曼(染眉毛的植物)掉了眉毛在,人走了名声在”。河南援疆开封籍教师正是用自己平凡而又质朴的行动,在广大民族群众心目中树立起了一座坚如磐石的丰碑。开封市第五中学援疆支教教师黄笑应哈密市教育局的强烈要求,两次代表河南省教育厅在哈密市第一中学执行援疆任务。哈密市第一中学是一个有着1500多名学生和两百多名教师的民族高中。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师生占整个在校师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被哈密老百姓称为“哈密民族教育的一张名片”。为了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求,黄老师毅然连续两年承担起了每周20多节的高三语文教学任务。为了遏制哈密一中连续八年高考成绩下滑的趋势,黄老师和其他民汉老师一道,积极找对策想办法,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使哈密一中摆脱了多年来高考成绩持续下滑的困境。使哈密一中2022、2023连续两年高考语文成绩实现了飞跃。尤其是2023年哈密一中高考成绩由全哈密市倒数第一一跃成为了全市三甲。
在服务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黄老师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学校德育工作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多次在兵团十三师和哈密一中举办个人专场报告。受众达数千人。同时深入到民族师生当中,无偿为民族学生辅导国语累计100多人次。同时黄老师还积极参与哈密一中的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他所辅导的两名语文教师在哈密市举办的语文优质课大赛中,一举获得了一个第二名一个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哈密一中最终实现了高中语文学科教育教学比赛零的突破。2022年年底和2023年年底,为了表彰黄笑老师在援疆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三师(正厅级)和哈密市第一中学(正县级)分别两次给开封市教体局寄送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同时把一面题有“开天山学子津梁 衍汴京斯文命脉”的锦旗一并送到了开封市教体局。
鲁传云老师、王新红老师、张翔老师、徐瑞红老师、齐继红老师,我们不必一一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将随风传颂。他们来自锦绣繁华,却从不惧戈壁黄沙。他们离家别子,哪怕风雨天涯。他们是河南援疆开封团队。他们不会忘记教体局领导的殷殷嘱托,他们不会忘记开封父老的殷切希望,他们更不会忘记着开封教育人的信念和誓言。努力前行,他们依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