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接受记者线上采访的时候,来自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实验小学的中原名师张志英,刚刚结束河南省第二批“组团式”援疆回到开封的家。
“一年前,在与一位曾经援疆的‘中原名师’交流之后,我便埋下了援疆的念头。”谈及五十三岁为啥还要报名援疆的初衷,张志英有些激动:“近一年多的时间里,连续放弃了多所名校的高薪邀约,就是为了等待援疆的机会。”
2023年2月14日,张志英梦想成真。她告别亲人,踏上了驶往新疆的列车,开启了为期一年半的援疆生活。
抵达哈密的第二天,在哈密市委党校举行的河南省第二批“组团式”援疆教育人才培训班开班式上,张志英作为118位援疆教师代表发言——
此行援疆,我们118位援疆教师,来自河南不同的地市,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科。但是,大家都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有着共同的服务新疆的教育情怀,有着与新疆人民共幸福,共发展,志同道合的教育梦想,有着赋能新疆教育的决心和信心。作为一位“中原名师”,更应有独特的责任与担当......
按照统一安排,张志英和另外三位“组团式”援疆老师的受援学校是兵团十三师红星学校。
“进驻学校后,本想着学校会安排我们先进入课堂听听课,以便了解新疆老师们的‘课堂教学’与河南教育的不同,尤其是想对比一下课堂上豫哈两地师生的配合度有何不同,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找到最适合的切入口。但出乎意料的是,学校只是要求我们两天后,根据学校的安排,每人做一节‘课’!我知道,学校这是要‘考’我们。所以我把堂课定名为‘展示课’——展示自己、展示河南教育!”回想起自己援疆后的第一节课,张志英依然记忆犹新。
忘记之前经常被人以羡慕的眼光提及的“中原名师”“教育专家”“评审专家”“校长”等这些称谓,张志英让自己进入荣誉“空杯”状态,只留下“援疆老师”这个特殊身份,全身心地投入到第二故乡的教学工作之中。
“这堂课对于我援疆学工作的展开无疑是极有裨益的!”张志英说:“通过这堂课,让我初步了解了红星学校四年级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习性和学习节奏,也初步了解了豫哈两地教育在课堂教学节奏上的异同。也迫使我不得不进行深度思考:在自己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去找出突破口,实现新疆教育与河南教育的互补。”
展示课后的第二天,张志英就擦去近20年“校长”经历留下的种种痕迹,走出“教育专家”“评审专家”荣誉等身的高光时刻,怀揣着教育初心回归原点,投入到四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同时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并负责学生午读指导。
在别人闲情游走的时间,张志英建起了自己的工作室,并开办了“中原名师张志英工作室”微信公众号。记录援疆生活故事,云上研修课堂教育。
“援疆期间,工作室在规范的统一主题下,每月开展一次专题研修活动。围绕‘深耕课堂研究,赋能高效课堂’这一主题,发挥团队智慧进行深度研修思考。”
6月29日晚,工作室第二十一期常态化研修活动如期进行,濮阳市昆吾小学姚军莉老师分享了《发现语言密码、关注语言实践》的教学心得。
开封市顺河回族区第二实验小学的王晓雯老师在聆听了姚军莉老师的分享后,在学习心得中写道:虽然暑假已经来临,但是学习的脚步我们并没有停止。姚老师的分享让我对语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坚定了我关注语言学习、重视语言实践的信心和决心;我会将这次研修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和教学工作中去。
“援疆对我来说是一种号召响应,是一次情怀延展,是我一直追寻的另一段‘教育梦’。这段援疆历程让我几十年的教育生涯更加圆满,援疆虽然结束了,但援疆精神不能丢。我的工作室还会一如既往的办下去,让更多的年轻教师在这个云上研修平台上,汲取更多营养,赋能课堂教育。”谈到援建结束之后的打算,张志英信心满满地说。
文/河南援疆报道组 王义亭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