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盛开在天山上,雪莲做到了;不是每一棵树都能屹立在戈壁中,胡杨做到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踏上无悔援疆路,我们做到了。2023年2月13日,我作为河南大学本部派出的第一位对口援疆干部,奔赴数千公里之外的新疆门户、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哈密市,开启为期三年教育援疆的难忘历程,如今援疆之路已过去一个学期,体会和感悟颇多,与全校师生分享……”
这是河南省第十一批对口援疆干部、来自河南大学的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史富强到哈密工作半年后,写给河大师生的一封公开信,分享了自己援疆半年来的所做所想所感,有边疆工作的艰辛与不易,更有甘愿奉献的欣慰与荣光。
通篇读完这封“家书”后,记者被史富强这位54岁的援疆“新人”、教育“老将”浓重的家国情怀深深感染,便在河南第十一批对口援疆工作一周年之际,探访他的援疆工作足迹。
义无反顾,已把他乡作故乡
史富强是一位有着三十多年党龄的高校管理干部,援疆前,他是河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书记。他本可以就这样安逸的工作和生活,却在已临天命之年选择了西进几千里奔赴教育援疆第一线。
“对于援疆,我也曾经有过很激烈的思想斗争,毕竟自己也快54岁,且身体曾动过大手术,健康状况已大不如前。能经得住异域特殊的气候条件和与内地差别很大的生活状态吗?”
史富强内心在这样诘问的时候,耳边响起的却是一个共产党员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激发出使命的召唤。
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出征收复新疆的时候,已经是64岁高龄的老人了。我辈理应当自强!
一批又一批优秀中原儿女接续奋力汇聚东天山脚下,为了什么?不就是要响应党的援疆号召,与新疆各族群众勠力同心、拼搏奋进,让哈密这个古丝路上的明珠更加璀璨,为新星市这个兵团最年轻的城市再添风华吗?
义无反顾,带着浓重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史富强踏上了哈密这片热土,开启为期三年的援疆历程。
“这次援疆经历,虽然不能延伸我们生命的长度,但能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这是史富强在哈密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的欢迎大会上发自肺腑的心里话,也是他积极报名参与对口援疆的初心。
抵达哈密( 图/受访者提供)
尽管有心理准备,但河南新疆两地截然不同的气候状况和生活习性,还是让初来乍到的史富强吃了不少苦头。
二月中旬的中原大地乍暖还寒,有风有雨有瑞雪,迎春花已含苞待放,空气中已有些许春的气息。而哈密还在经历漫长而寒冷的严冬,夜里零下十几度,天寒地冻中不乏强风雪、沙尘暴等极端状况。
在干燥寒冷的气候状况和对时差、饮食等生活习性不适应的双重作用下,初来乍到的史富强双手脱皮、嘴唇干裂、鼻子流血,时差的原因导致睡眠不足……这样的境遇之下,孤独感和起思乡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但是,这些生理之困并没有让史富强退缩,反倒将这些发肤之痛看作是援疆路上必不可少考验和磨砺,更加坚定了他为之奋斗、甘于奉献的信心和决心。
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9年,是哈密市唯一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近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学院的发展已步入快车道。但是,和疆内外多数高校相比,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还比较低,比如学院师资力量不足,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科研成果少,领军人才严重缺乏,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国通语水平较低,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也不够重视等等。
针对学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史富强带领九位河南援疆教师团队,快速融入到新的集体和工作之中。
团队入疆第一周,大家就来到久负盛名的西路军进疆纪念馆参观,学习西路军前辈浴血奋斗的光荣历史,重温入党誓言,集体观看河南话剧团《兵团》、《焦裕禄》、《红旗渠》等优秀剧目赴哈密演出。通过学习刘志怀、方先珍、张伟宏等河南优秀援疆干部的先进事迹,结合“援疆三问”,开展如何做好教育援疆大讨论。通过学习讨论,大家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任务、凝聚了共识、坚定了信心,决心立足学院所需、发挥河南所能,谋务实之举、行固本之策,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为受援地高等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献计献策、尽心尽力,不断擦亮“河南教育援疆”的金字招牌。
授之以渔,助力青教强素质
史富强带领团队成员,针对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准痛点、打通堵点,逐个破除瓶颈。
作为学院分管人事工作的领导,史富强深知,人才是学院发展振兴的重要因素。针对学院师资力量匮乏,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领军人才严重缺乏等状况,他首先想到的是“走出去、引进来”,先后带队前往乌鲁木齐、石河子、兰州、西安、郑州、开封、焦作、南京等地高校,为学院选贤纳才,成功引进各类急缺专业人才近30名,其中大部分为研究生学历以上的高层次人才,有效缓解了学院人才紧缺的现状。
史富强还积极与哈密市人社局等单位紧密协作,反复争取,坚持人岗相适原则,自主招聘了一批符合学院发展需要与特色的社会人才,为学院师资队伍注入了新的“血液”。
杨迪老师是河南许昌市人,研究生毕业于河南大学文化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去年通过校园招聘,将其顺利聘任为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专业教师,目前在学院工作已步入正轨,还兼任旅游系教务员和班主任。为了长期在哈密扎根,她还把男朋友从河南带到哈密就业创业,决心为哈密旅游高等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史富强与当地师生沟通交流( 图/受访者提供)
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为了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史富强和援疆教师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与特长,在各受援系部开展“师带徒”结对子。
作为思政专业兼职教师,史富强本人与学院思政部的刘丹老师结为师带徒对子,联合申报自治区和哈密市相关科研课题,并深入教学一线听课评课。在刚刚结束的2024年自治区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萌新磨课,骨干练兵”展示活动中,刘丹老师不负众望,一举获得特等奖,为学院争得了荣誉。
史富强和援疆教师团队帮助教学系部制定专业建设和发展方案,积极申报自治区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自治区重点项目建设、组织学院科研课题评审、带领青年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各项工作,先后与学院近20名青年骨干教师结成“师带徒”帮带对子,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援疆教师通过采取公开示范课、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学院教师介绍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推门听课、督导听课、教学研讨帮助年轻教师站稳讲台。
为了培养青年教师领军人才,援疆教师还进行点对点科研帮带,指导十余名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申报,指导八名教师发表学术论文,提升青年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团队成员坚持“援助一个学校,带培一批人才”理念,着重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能力、实训实操技能等方面进行帮带,逐步形成了以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青年教师组成的援疆团队整体帮扶系部教学团队的“3+3”模式;让1名援疆教师与多名系部青年骨干教师组成帮陪小组的“1+x”模式,“培养一个,带动一科,成长一片”的效果逐步显现。
力促“双交”,职教共融开新局
作为学院援疆团队领队,史富强始终把豫哈两地师生的交流交往交融放到重要位置,强化豫哈两地文化交流机制,增进中原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血脉联系。他个人更是率先垂范,联系指导学院青年教师2人。
按照学院党委“三进两联一交友”的具体要求,他交友的3名少数民族学生努尔尼沙古丽、阿米尼古丽和阿迪拉分别来自新疆喀什地区、克尔克孜州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是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医护系2022级护理“三加二”班学生(下图,/受访者提供)。
说起去年端午节和史富强老师一起在学校食堂包粽子的情景,阿米尼古丽至今记忆犹新:“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包粽子,还不太会包,老师就不厌其烦的示范,教我怎么包,像父亲、似知己。包粽子既是对传统饮食文化的践行,更是一个情感交流和文化传承的过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意义。”
在与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师生深入交流交往的同时,史富强还积极与河南高校牵线搭桥,加大各种优质资源的融入力度。依托学校后援,协调河南大学为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捐赠教学、工作用车各1辆,捐赠各类图书3000多册;为新星职业技术学院捐赠教学用车1辆。协调河南大学就业中心主任两次莅临哈密职业技术学院传经送宝,持续提高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协调河南大学省级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室负责人,线上开展系列互动交流,持续提升学院学生管理队伍素质;协调组织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代表赴河南高校交流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持续推进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大学文化旅游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等对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实施“院包系、一对一”专业建设帮扶,实施对口专业共建;协调河南大学法学院与哈密市人大签署共建地方立法咨询基地。协调优质资源,完善“院包系”对口帮扶模式,让援疆教师在帮带系部专业建设、培养优秀师资、强化育人机制等多方面助力哈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目前援疆教师在业务指导、师资培养、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作用明显,积极培育校级重点专业、特色专业,为专业升本、学院创建本科层次职业大学奠定基础。
“我从小就对异域边疆心向往之,胸中时刻蕴涵着一股力量、使命、责任与担当。接下来的两年援疆工作,我将接续奋斗,尽职尽责,不负重托,为新时代河南对口援疆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尽绵薄之力!”
一年只是起点!谈起接下来两年的工作愿景,史富强铿锵有力、信心满满。
(河南援疆报道组王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