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次支教期满后,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市老岸中心小学语文教师杨洁选择举家搬迁到哈密,她在哈密市第六小学担任语文老师,在她看来,这是一场爱的“双向奔赴”。
1月10日,哈密市第六小学教师杨洁刚刚结束了一堂语文课,她说:“今年不着急回家了,因为家已经安在了哈密。”从这个学期开始,因为办完调离手续,杨洁从河南援疆支教教师变成了哈密教师,从此扎根在哈密。
杨洁和哈密市第六小学的故事,要从2019年说起。
2019年11月,河南省教育厅组织开展河南省第二批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杨洁毅然报名。“母亲曾到新疆支过教,她带回来一张黑白照片,她和学生们在棉花地里笑得很灿烂,通过她的讲述,我特别向往新疆的棉田、新疆的生活,所以我也萌生了去新疆的念头。”杨洁说。
为了方便支教,2020年3月份,杨洁把一岁多的小女儿托付给家里老人,一个人带着6岁的大女儿来到哈密开启了支教生活。
杨洁正在上课。融媒体中心记者 叶翠摄
在杨洁的回忆里,第一次的支教生活是被哈密人的热情包围着的。“同事们很热情,有好吃的好玩的总是惦记我们娘俩;孩子们也很可爱,回河南后总是追问我什么时候再来哈密;家长们也很暖心,我回河南老家,他们如果出差去了河南,还要打电话约着见面……”杨洁说。
“我们都特别喜欢杨老师的语文课,不仅为我们拓宽了知识面,课堂氛围也十分风趣幽默,我们都很喜欢她。”说起对杨老师的喜爱,学生们立即打开了话匣子。
学生宋天娇告诉记者,当时她还在上四年级,由于自己和几名同学的父母下班较晚,杨老师怕孩子们在校外不安全,就把孩子们留在办公室,一边学习一边等家长。“杨老师家里也有小孩需要照顾,很多时候我们回家,天都黑了,可她总是很耐心地陪我们,我们都很感动。”宋天娇说。
回到河南后,杨洁的手机总能收到学生们的短信:“老师什么时候来学校?”“老师,你一定要回来。”原本打算支教期满后就回河南,但杨洁发现,自己已经对哈密产生了浓浓的情谊,“特别舍不得这边的同事和孩子。所以支教期满后,我又申请留下来。”杨洁说。
学生们认真听讲的样子总是会感染和激励杨洁。融媒体中心记者 叶翠摄
2021年9月,杨洁再次前往哈密支教。而这次较为特殊的是,她刚刚生完三胎,只休了三个月产假……
“她说自己的问题都能克服,可是学校开学了,学生们不能没有老师,所以就来了。”哈密市第六小学教师杨青说,非常钦佩杨洁老师的敬业,也感动于她家人对她的支持。原本只是杨洁和大女儿在哈密,等到第二次支教时,为了让杨洁安心工作,公婆也来到哈密帮助她。
优化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有效掌握学生知识的短板;优化考核形式……在哈密支教的日子里,杨洁一心扑在教学上。为了解学生们的家庭情况,杨洁和同事经常利用节假日对学生进行家访,当发现有的学生一边要帮家里卖瓜、一边坚持学习时,她的眼眶湿润了,于是主动提出要帮学生补课。
“老师送给我好吃的零食,为我补课,还买我家的哈密瓜,我和家里人真的很感动。”学生小艾(化名)说。
2023年1月,当第二次援疆支教期满,杨洁仍旧不舍离开,哈密市第六小学党支部书记何云林便劝她留下:“学校缺老师,您这么优秀,能不能留下来?”也就是这一次,杨洁把大女儿留在哈密,自己一人回到河南。此时,大女儿已跟随她在哈密生活3年,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了。
回河南前,杨洁把大女儿托付给女儿的班主任林海燕老师,这一学期,林老师和其他任课老师们对她女儿悉心照顾。
时间转眼到了2023年8月,由于一直说服不了丈夫,杨洁考虑想将大女儿转回河南,于是她决定征求一下女儿的意见,没想到大女儿说要选择回哈密上学,这令丈夫王迪的内心触动不已。终于,他同意举家搬迁到哈密,支持妻子扎根新疆。
杨洁给学生们讲解试题。融媒体中心记者 叶翠摄
“学校的氛围特别好,竭尽所能提供‘舞台’让我们发挥自己的价值,最令我感动的还是人与人之间都十分友爱。”从援疆支教到选择扎根哈密,杨洁说,原因很简单,就是不舍和被需要。在哈密支教,她对学生产生了影响,反过来,学生们的淳朴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也感动到她,在哈密待的时间越久,就越舍不得离开。
闲聊中,杨洁多次谈到,虽然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但她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浸润到更多幼小心灵。“直到现在,仍有一些朋友和家人不理解,我为什么会选择来到哈密,我总是回复他们:‘当你们能够感受到我在这里获得的温暖,就能理解我的选择!’这是一场爱的双向奔赴……”
土生土长的河南人、援疆教师、三胎妈妈……在杨洁身上,有太多令人感动的称呼。两次援疆,最终选择留下来,杨洁说,这是爱的“双向奔赴”。
是的,这是一批批河南援疆教师的真实写照。他们怀着一颗炽热的心,走进哈密,在哈密教育行业挥洒汗水。像杨洁这样既有先进教育理念、又有实践智慧的河南援疆教师,遍布东疆大地、天山南北。
杨洁举家搬迁来援疆让我们感动,而她婆婆的话更令我们感动:我们支持她,就想让她好好干,别让有期望的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