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西部边陲有一个大气而灵动,美丽又斑斓,广袤且富饶的地方——新疆。这里有茫茫戈壁、皑皑雪山,有清澈见底的天池和漫山遍野的云杉塔松,还有飘香的瓜果和丰富的矿产。然而,也正是因为这里地域辽阔、又远离内地,导致中东部城市的先进文化和教育理念很难传播到这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新疆的教育与中东部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随着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新疆稳定工作的会议纪要》的出台,对口援疆工作拉开序幕,河南也成为第一批对口援疆的省份。河南省对口支援的城市是哈密市及兵团十三师。截至目前,河南已派出十一批干部人才奔赴哈密,为当地基层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等贡献河南力量和河南智慧。
最重要的民生是教育,也是河南援疆工作的落脚点。2019年12月,河南省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抵达哈密,开始了为期3年的援疆工作,如今3年之期即将到来,第一份教育援疆答卷成绩如何?
办学硬件设施显著改善,旧貌已换新颜
三年来,河南累计向哈密市和十三师新星市投入教育援疆资金4.14亿元,新增校舍面积15.81万平方米,覆盖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所有阶段,成为援疆设施中的标杆和品牌。
维吾尔族学生玛热帕.玉素甫正在接受河南省援疆工作集中报道采访团的采访
走进哈密市第十六中学,红墙白瓦,校舍整齐划一。在音乐教室里,学生们在演唱豫剧《花木兰》选段,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另一间书法教室里,学生们正挥笔练字,有模有样。据哈密市第十六中学五年级1班维吾尔族学生玛热帕.玉素甫介绍,学校开设了很多艺术课程:戏曲、打击乐、书法、围棋、象棋等,均有专门的教室进行上课。据悉,该校是“十三五”期间河南省教育援疆重点项目之一,项目总投资7800万元,其中河南援疆资金投入6000万元。目前已经投入使用,很大程度上满足周边适龄学生就近入学需求。
豫哈青少年校外综合实践基地航拍图
豫哈青少年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是哈密市一个正在建设中的项目。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其中河南援疆资金6000万元。据作为高标准综合实践基地,基地包含了天文地理、人工智能、中医本草、无人机、布衣服装、射艺训练、沙画艺术、智慧书法等数十个高标准实践室。设备齐全,功能强大,填补了哈密市校外社会实践场所上的空白。通过集中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三年来,新星市第一中学初中教学楼、新星市职业技术学院等项目相继投入使用,豫哈青少年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哈密市西区中学、新星市第一高中等项目也已完成主体施工,计划今年投入使用。河南教育援疆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了哈密市和十三师新星市学校办学条件。
人才支持,数百援疆教师组团奔赴哈密
向对口援疆地区源源不断的输送优秀教师人才是河南教育援疆一以贯之的做法。河南省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进疆以来,充分利用河南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支援一所学校,示范一个地区”,变“零星”援疆为“组团式”合力支援,提高受援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十三师红星高级中学采取的就是组团式教育援疆,由河南省教育厅直属的三所学校,河南省实验中学、河大附中、河师大附中派出了管理领导以及多个学科的骨干教师,成立第十三师高级中学援疆实验班,由援疆老师担任班主任,把河南省教育管理的一套办法带到这个班,给全校做示范,进而带动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河南省实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王海森
十年援疆路、一生桃李情。河南省实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王海森,于2014年3月来到第十三师红星高级中学,连续参加第八、九、十、十一批河南对口援疆工作。“其实我自己也没想到,我能在这里一援就是十年。第一次援疆工作要结束的时候,原准备和其他的援友一块回去了,但是我的学生来到我的办公室真诚的表示希望我能留下来,这一批学生的学年结束是第二年7月,而援疆整体工作是元旦就结束了”王海森老师说。
眼看他带的毕业班学生还有半年的时间就要高考,这个时候离开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些影响,思虑再三,王海森老师拨通了家里的电话,让他没想到的是,家里人却一如既往的选择了支持他:“既然那个地方需要你,你自己也愿意的话,我们支持你”。后来,慢慢的他习惯了这个地方,也爱上了这个地方,对这里的学生和学校产生了很深厚的感情。就这样一援就是十年!
伊吾县中心小学学生
师者如舟,千里不殆!位于天山北麓海拔较高的哈密市伊吾县自然条件恶劣,寒冷干燥,常年大风。然而,也有一批河南援疆教师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站在三尺讲台上,为这里的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据周口市教育体育局援疆干部,现任伊吾县教育局副局长贾涛介绍:秉着来疆为什么,在疆做什么,离疆留什么的理念,周口援疆工作队三年来共引进援疆教师60余名。团队来疆以后为伊吾县中心小学建成一栋综合楼,并对综合楼功能配备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除此之外,还建了两个风雨操场,让学生们在恶劣的天气也有地方上体育课,进行体育锻炼。
春风化雨,三年来,河南援疆教师挥一挥衣袖,将背井离乡的孤独和对家乡深沉的思念压在心底,在祖国大西北的土地上开垦出一片教育的“沃土”,日日施肥,用心浇灌,当地学生茁壮成长,静待花开。
加强教师培训,变“输血”为“造血”
河南省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开展“青蓝工程”,每名援疆教师培养徒弟1-2人,师徒结对410人,通过思想上引、经验上传、方法上教、形式上带,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教师,“传帮带”成效逐步显现。还依托河南高校等优质资源,打造骨干教师赴豫培训班以及各类峰会论坛等,线上线下培训受援地教师5000人次。
新星市第一中学正在举行师徒结对拜师仪式
青蓝相接,薪火相传!4月7日下午,新星市第一中学师徒结对拜师仪式在宽敞明亮的报告厅举行。宣读结对名单,师傅为徒弟正衣冠,徒弟向师傅行揖礼敬茶,师徒签署拜师帖……结成对子之后,师傅需要对徒弟在教育教学上“传”,在能力提升上“帮”,在师德师风上“带”,授之以渔、助之以需、率之以行,为学校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助力受援地增强“造血”功能。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河南省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2020年接过援疆“接力棒”,不负党的所托,不负哈密人民的殷切希望,在教育援疆的答卷上写下了完美的答案,为自己的援疆之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第十一批河南省援疆教育人才也已于两月前抵达哈密,将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教育援疆工作。棠棣花开,枝叶相扶。在河南一批批援疆队伍的不懈努力下,东疆大地必将开满希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