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写,要注意横平竖直
像做人一样,堂堂正正!”
书法课上
老师既教知识
更教做人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
社团活动中
五年级的新疆维吾尔族学生
动作标准、韵味十足地演绎着
豫剧《花木兰》选段
“快快,把球传过来,射门啦——”
尽管是周末
天气很冷
两支临时组建的球队
依然在足球场上拼得热火朝天
近日
教育时报记者一行来到哈密市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
集中采访河南省第十批教育援疆工作
一路上
除了看到孩子们
多彩的学习内容
丰富的校园生活
更是不断听到当地群众的
点赞和好评
3年的援疆工作中
这支浩荡的河南教育队伍都做了什么
何以赢得当地师生、家长的欢迎和喜爱
一起来看他们的答卷
天山脚下,河南教育援疆点亮梦想
一批人:从中原大地到天山脚下,播撒希望、点亮梦想
采访第一天,在哈密市第十六中学,教育时报记者见到了今年新学期刚到的第十一批河南援疆教师蔡守红。她来自南阳市第十四中学校,2019年选拔第十批援疆教师的时候就报了名,但竞争太过激烈,没能通过遴选。经过3年时间的精心准备和再成长,她这次不仅如愿以偿,而且被委以重任——担任哈密市第十六中学初中部援疆副校长。刚到不久,她就大力推行改革,借鉴南阳市第十四中学校的成熟经验,在七、八年级推广“自主管理”模式,促进师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同时,她还和其他南阳籍援疆教师一起,将南阳市第九中学校的“五步教学法”、南阳市第一完全学校的“六个一”引入课堂,助力哈密市第十六中学内涵式发展。
蔡守红落选的第十批援疆教师选拔竞争确实激烈,从一个侧面便可看出:当时全省中原名师选派至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第一中学的就有3位,分别是来自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的王涛、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周枫琳、巩义市子美外国语小学的周素娟。这在河南教育援疆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3年间,他们在当地成立各自中原名师工作室的工作站,不仅带班上课,而且通过主题讲座、示范课、主题教研等方式,将河南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植入当地学校,带领更多教师走上专业成长之路,提升育人素养。
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红星高级中学教师王海森,原是河南省实验中学的老师,已连续四次申请参加教育援疆工作,今年是他扎根东疆大地的第10个年头。其间,他曾产生过两次工作期满返豫的打算,第一次是在2019年,最近一次是在几个月前第十批结束时,但他两次都没有离开。他总想着把这一届学生送走,但每次都是学生毕业了,而他又选择继续留下。
王海森心甘情愿地付出,来自学生的一次次挽留,也来自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多年前的学生依然会给王海森写信、聊天。“感谢您在高中时光给予我的帮助和关心,同学们都很佩服您,您是我们的榜样!”这是学生柴志德今年春节发给王海森的短信内容。
来自焦作外国语学校的援疆教师李福臣,现任教于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职业技术学校。作为音乐教师,他不仅教学生乐理知识,还组织成立合唱团、戏曲社团,开设剪纸课程等,引领学生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豪感。采访中,师生合作演绎豫剧《穆桂英挂帅》后,高三学生夏伊代·阿不来孜向教育时报记者表达了她对李福臣的感激之情:“我从小就有音乐梦想,但中考失利,有些灰心,李老师知道后专门对我进行一对一指导,更让我爱上了戏曲,我的梦想被重新点亮了。我想去河南上大学,好好学一学豫剧。”
像蔡守红、王涛、周枫琳、王海森、李福臣这样既有先进教育理念,又有实践智慧的河南援疆教师,遍布东疆大地、天山南北。从2019年12月至今,仅第十批援疆工作中,河南省就依托中组部计划、教育部计划、大学生支教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协调选派教育人才945人,实施“理念+规划+改革+人才+管理+技术+资金+文化”等“八位一体”的教育援疆新模式,通过“师徒结对”“青蓝工程”培养当地教师1500多名,有力助推哈密市和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如此大规模的队伍选派,源自对援疆工作的高度重视。采访中,河南对口援疆前方指挥部党委副书记,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党委常委、副师长、教育工委书记朱自锋说:“最重要的民生是教育,最好的援疆是智力援疆。教育援疆是对口援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生动实践。正是有这样一批又一批无私奉献的河南教育援疆人,才不断推动着哈密市和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些区域:从硬件建设到内涵提升,搭建平台、促进交流
为促进援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河南省除了整体支援哈密市、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还统筹协调全省各省辖市、有关厅局积极支持教育援疆工作,先后建立起相关县(市)区与受援地乡镇(街道)“一对一”结对共建帮扶全覆盖机制。
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129个市县(区)对哈密市和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129个乡镇(街道)团场和70个村实施结对帮扶;河南省135所学校与受援地122所学校,先后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
近年来,随着哈密市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对高标准学校的需求也日益紧迫。为缓解伊州区西片区群众的定居、安居和搬迁居民子女就学问题,同时改变市区中小学的大班额现象,缩小城市及农村学校之间的差异,促进哈密市教育的优质均衡,河南省筹措资金1.06亿元,援建伊州区西区中学。在项目施工现场,教育时报记者看到学校建筑主体基本完工,工人们正在加紧进行室内外装修。据介绍,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预计今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设立2500个学位,让该区适龄儿童不仅“有学上”,而且能“上好学”。
这只是河南省援建哈密市的重大教育项目之一。对口支援伊州区的洛阳市,在“十四五”期间,计划实施文化教育类援疆项目12个,投入援疆资金3.52亿元。3年来,洛阳市选派援疆教师10人,除了开展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活动,还广泛参与开展“文化润疆·童心向党”主题系列活动,通过讲党史、唱红歌、诵诗词等方式与学生共同庆祝节日,引导学生对祖国、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伊吾县是周口市对口援建的地方。采访当天,教育时报记者一行走进伊吾县中心小学,不远处的胜利峰上红旗飘扬,更远处是皑皑雪山,而校园里,足球、篮球各项体育运动正在火热开展。周口市援疆干部、伊吾县教育局副局长贾涛告诉教育时报记者,伊吾县常年气温较低、大风天气较多,因此除选派12名教师带动提升该县的教育教学质量外,援建项目主要聚焦于学校教学教辅用房外墙保温、楼顶防水、室内风雨操场建设等,为师生提供更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伊吾县淖毛湖镇,教育时报记者一下车就感受到十级大风的威力,飞沙走石、寒意刺骨。“淖毛湖一年中有两百多天是风沙天气,室外体育课很难开展。”贾涛说,“因此,我们在这里援建了一个风雨操场,也就是室内体育场,占地面积1099平方米,一共两层,包括篮球、羽毛球、乒乓球、400米标准跑道等体育运动设施,可供100多人同时使用,容纳1000多人。”该项目预计今年6月建成使用,不仅满足师生运动所需,而且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继续驱车向西,就到了许昌市对口援建的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这里夏季水草丰茂、景色宜人,但只有短短四个多月,而冬季寒冷而漫长,成了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3年来,许昌市援疆工作队充分发挥特长,聚焦教育援疆,做深教学研究,带领教师团队发表各类文章10余篇,获得各级教学奖项20余项。做好示范引领,通过专题讲座、师徒同台竞技、送教结对等多种方式,以点带面对当地青年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为巴里坤县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特别是许昌市教育局组织的送教活动,成效显著,得到当地师生的一致好评。同时,当好文化使者,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爱我魅力中华”端午节主题班会、“迎国庆、中秋,民族一家亲”许巴师生联谊、“书信手拉手”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文化的“润”性,让“五个认同”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
一个省:从零星推进到组团帮扶,创新实践、擦亮品牌
3年来,河南省第十批教育援疆工作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创新实践,以智力援疆为主线,启动实施“十个一”工程和“双百计划”,立项200项教育援疆专项课题,共建200个优秀教学团队;改变以往的“零星式”援建工作思路,全力整体推进“组团式”援建新模式,同时推行多项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将河南省教育援疆的名片越擦越亮。
在“组团式”援建方面,形成10人以上规模教育组团20个,建成师资培训基地50个,涵盖所有学段学科。其中,有几个典型的例子:河南省实验中学主导援建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红星高级中学,按照“学校领导+中层骨干+专任教师”的组团模式,先后选派78名各类援疆教师到校任教。同时,为带动提升该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启动实施了“十个一”工程和“双百计划”,完成9项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援疆专项课题,建立起9个优秀教学团队。红星高级中学副校长张艳向教育时报记者表示:“在‘组团式’援建下,学校的办学特色也日益凸显,艺体教育持续领跑全疆,各项成绩稳步提升。”
作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城市中的新建学校,3年前的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第一中学还是一片工地。2021年9月,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与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第一中学签署对口支援协议,选派13名管理团队和名师,对其进行智力托管,中原名师、河南最美教师王涛任该校校长。用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校长罗敏的话说:“只有派出我们最棒的教师,才能表达我们最大的诚意!”目前,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第一中学已成功凝练出“1356”办学思路,正朝着优质名校的创建目标阔步前行。
采访中,当该校三年级的学生夏合扎提·侠依木尔旦得知教育时报记者来自河南后,显得十分兴奋:“我们最喜欢的语文老师也是河南的,我真想去少林寺看看啊!”他忍不住说。
同时,为填补哈密市校外社会实践场所的空白,推动“豫哈千校手拉手”活动走深走实,河南省专门援建了占地4.3万平方米的豫哈青少年交流实践基地。河南省教育厅援疆干部、哈密市教育局副局长孙浩向教育时报记者介绍:“该基地包括模拟法庭、消防安全教育、地球宝藏、交通安全、地震防灾减灾教育等5个展馆和射艺、书法、沙画、人工智能、天文、机器人、木艺、工艺等15个综合实践体验馆。今年9月建成后,可助力豫哈两地学生通过VR技术等,在动手实践、交互体验中进一步增强交流和了解,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职业教育方面,河南省专门遴选10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采取“10+1”,即一个学校对口一个专业的模式,高标准对口援建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职业技术学校,先后选派支教教师40名开展帮扶活动,同时援建综合楼及实训中心。在此基础上,还将成立新星职业技术学院,纳入“十四五”兵团首批设置高校,近期将实现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高等教育的历史性突破。
此外,第十批河南省教育援疆工作队还锐意改革,在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全面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公开选聘12位校长和25名副校长,落聘6人,真正实现“能上能下”;推进“师管校聘”改革,激活教师队伍活力;建立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加大生活交通补贴,每月700元—1600元;同步组建师市党委教育工委、教育工委纪委,夯实基层基础,推行中小学书记校长“一肩挑”;启动“最美教师”宣传推介活动,建立教师梯队攀升机制。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活力释放之后,深化教育教学的内涵改革也已渐次展开。河南拓展“组团式”援疆的经验做法,曾作为19个援疆省市唯一代表在兵团党委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言,援疆助推的师市教育综合改革做法由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向全国印发。
“3年来,河南省累计投入教育援疆资金4.14亿元,新增校舍面积15.81万平方米,覆盖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所有阶段,成为援疆工作中的标杆和品牌。”采访尾声,朱自锋总结道,“河南教育援疆工作始终围绕‘来疆为什么,在疆做什么,离疆留什么’三问,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不断提升对口援疆综合效益,将援疆工作打造成推动发展的工程、民族团结的工程、凝聚人心的工程,从硬件到软件,从‘输血’到‘造血’,不断推动实现哈密市和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豫哈两地人民谋福祉、建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