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民生之本。熔铸民意,关乎民心。
2021年,师市落实“双减”工作,提出33条“双减”措施,师市12所义务教育学校完成课后服务全覆盖,学生参与课后服务比例达94%,家长对“双减”工作满意度达到97%以上。
近年来,师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认真履行教育职责,不断补齐教育发展短板,优化教育管理方式,提升教育管理效能,基础建设更加夯实,有力推进了师市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推动“双减”落地见效
丰富社团活动,让教育更有温度;提高课堂效率,让教师更有情怀;落实“双减”政策,让学生全面发展……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师市教育系统积极落实,通过打造特色课后服务,以社团活动的形式拓宽学生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
“我特喜欢做航模,做航模让我有成就感。学校开设手工课后,我马上就报名参加了。”火箭农场第一学校学生张智洁高兴地说。
着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破旧立新、先行先试、稳中求进……近年来,师市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方式,努力建设高质量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奋力谱写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积极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取消学校行政规格和校长行政级别,实行聘期管理,加强绩效考核,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由“职位”向“职业”转变,培养推进“教育家办学”。改革后,优化了校长队伍结构,上新率45%,轮岗率 33%。
积极推进师管校聘改革。改变以往编制部门、人社部门核编定岗到学校的现状,增加教育部门自主权,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学校制定岗位工作量标准,加大绩效奖励。师市1061名教职工参加“校聘”,其中校内竞聘1027人,跨校竞聘34人。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一线教师倾斜,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极大激发了教师干事创业的热情。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师市坚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成立“校企联合会”,吸引37家企业入会,启动建设占地1000亩的产教融合园,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建立校企“双元”育人机制,企业投入2350万元建设1.3万平方米实训中心,选派30名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双师型”教师,共建4个实训基地,实现企业资金进园区、文化进校园、骨干进班级、技术进课程,每年培训社会人员4000人次。
聚焦提升教育发展质量
近年来,师市聚焦教师素质水平提升,采取线上线下结合,依托河南优质教育资源,利用中原名师来师送教。举办星光大讲堂援疆名师系列讲座,每年培训教师2000余人次。依托新星市第一中学组建的师市教师发展学校,成为豫哈两地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健全教师梯队攀升体系,培养10名红星名师和50名红星骨干教师。
充分发挥援疆优势,河南遴选10所国家级优质高职院校,按照“一所学校对口支援一个专业”的思路,实施“10+1”组团式对口援建十三师职业技术学校,选派2批34位名师专家援疆支教,计划外安排资金2000万元建设十大专业集群,倾力打造“理念+规划+改革+人才+管理+技术+资金+文化”八位一体的援疆新模式。
积极推行“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学区制”“集团化”等多种办学模式,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健全教育治理和责任体系,强化责任督导,汇聚推动师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师市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