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大业,教育为本。教育既是民生之基,更是发展之根。
自河南省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河南省始终将教育援疆摆在重要位置,围绕“文化润疆”,立足人才援疆,对口援疆工作变过去“零星”选派、“单兵”作战、“输血式”援疆,为组团选派、“集体”作战、“造血与输血并重”,越来越多来自中原腹地的才智加速汇聚到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推动了师市教育高质量发展。
持续深化基础教育 致力学校内涵发展
河南省实验中学“组团式”援建红星高级中学,2021年高考成绩稳步提升,再获突破,一本上线率43.6%,比去年增长2个百分点,本科上线率91.9%,增长2.4个百分点。
由豫、新教育人共同筹备的新星市第一中学、河南“组团式”援疆学校、新星市教师发展学校依次揭牌。
这两天,走进新星市第一中学,援疆教师团队正在加紧制定校规校纪。
今年,根据师市对教师的需求,河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积极协调,将原来2个组团20名计划增加到5个组团50名计划,尽最大可能满足受援地需求。
为发挥教育的牵引作用,增强新星市吸引力,援疆团队高标准谋划新星市第一中学建校工作,探索智力托管模式。
按照对口支援协议,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将对新星市第一中学开展“组团式”教育援疆,学校教师团队采取“4+9+120+N”的模式,即由4名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名师骨干,9名第三批“万人援疆计划”优秀教师,120名黄田农场本地教师等若干名优秀教师组成,其中管理团队主要由“组团式”援疆教师担任。
按照师市党委要求,新星市第一中学提炼出“1356”的办学思路。“1”就是一个点亮生命新星的办学理念;“3”就是以打造“品牌学校、品质教师、品位学生”“三品教育”的办学目标;“5”就是以构建一种校园文化、制定一套制度、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开展一场教育教学改革、擦亮一张学校特色名片为载体的“五个一”办学举措;“6”就是具有6个标志性符号的办学定位,即:以促进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为教育追求,建成新星市教育成果窗口校、兵团精神传承校、民族团结示范校、豫哈教育交往交流交融样板校、优秀师资培育输出校、师生成长幸福校,力争短时期内把学校打造成一所新星引领、兵团知名、质量一流、特色突出、成果丰硕的兵团东疆名校。
打造“八位一体”职业教育 开启“组团式”援疆新模式
11月1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援建设备交接启用仪式——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捐建十三师职业技术学校“工业分析与检验实训室”线上交接启用仪式在师职业技术学校培训楼举行。这标志着河南10所高职院校“组团式”对口支援师职业技术学校工作有了新进展。
自2020年11月开始,河南省教育厅加大“组团式”教育援疆力度。按照“一院一专业”组团式对口援建模式,河南省选派10所国家优质高职院校“10+1”对口援建师职业技术学校,一所学校对口支援一个专业,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计划选派34位名师专家支教,计划外安排资金2000万元,重点建设十大专业集群,初步形成“理念+规划+改革+人才+管理+技术+资金+文化”八位一体的职业教育援疆新模式。
今年以来,已先后有河南经贸学校、河南省工业学校等8所院校援助了师职业技术学校。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职院校,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级优质高职院校,为煤化工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去年以来,在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领导支持下,学院在资金设备、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鼎力帮助师职业技术学校,选派信熙卿、赵磊两位教师援疆支教,又捐赠价值60万元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验室先进的实训设备。设备于9月份到达后开始安装调试。受疫情影响,无法现场交接。为尽快让这批设备投入使用,双方协商,决定举行线上交接。
“共建一个品牌专业,组建一个专家团队、援建一个实训中心、共享一批课程资源”的援疆“组合拳”,发挥了积极的援疆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师职业教育发展。
河南省援疆干部、十三师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李矿介绍,目前,在校援疆教师已达22名,援建实训室9个,总投资近500万元。目前,新星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工作已经开始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