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杨克西的办公室
瞬间就被浓浓的墨香包围
墙上挂满了书法作品
“杨老师,似乎画家的书法都写得很好,
是因为书画一体吗?”
望着满屋的行草
我抛出了此行的第一个问题
“画国画的书法都写得很好,
画油画的就不一定了,
我的字就写得不怎么好,
看看,
这一箱子油画吧,
我比较满意的作品。”
杨克西谦虚地边说边打开了一个巨大的木箱
缘 起
杨克西与新疆的缘分起源于他的父亲,1961年,杨克西的父亲在农八师基建办公室工作,母亲在卫生处工作。后来全家人又跟着父亲工作调动辗转于贵州、陕西等地,杨克西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为一名对绘画有着浓厚兴趣的少年。
13岁,父亲看他对绘画有天赋,就带他去参加西安美术学院的考试,因为年纪太小,但是父亲还是想让他开开眼界,报名的老师同意让杨克西试试,“考试的题目是画一个石膏像,那是法国文学家伏尔泰,那时候的我哪里知道伏尔泰是谁啊,没见过世面的我,石膏像是男还是女都不清楚。”杨克西抚掌大笑。考完试父亲悄悄跟他说:“好些个教授都在看你画,夸你画得真好!”这次的经历让杨克西坚定了要在绘画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锋 芒
24岁那年,已经工作的杨克西考上了安阳师范专科学校,在这里,他幸运地遇到了王宏剑老师,油画家王宏剑的勤奋一直感染鼓励着他,也因为崇尚真实,杨克西最终选择了油画作为自己专攻的方向。大学毕业后,杨克西在安阳市从事小学美术教育10年,后调入市63中从事中学美术教育,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他也在蓄积着勃发的力量。
晨起画画,一挥而就之后再吃早餐,去上班,下班后再把画作修改一下,一幅画就诞生了,这就是杨克西每天的生活,画画速度快是他多年来练就的童子功。闲暇时走出门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为自己的下一幅画做准备。
2004年,河南省美术界被“杨克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名字打破了平静,每5年举办一届、号称绘画界奥运会的全国美展,杨克西创作的两幅作品分别获得第十届全国美展河南赛区金奖银奖;2009年,杨克西的两幅作品又分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河南赛区一等奖和二等奖。2006年作品又在首届中国油画大展中获得优秀奖,同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2018年又当选为安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杨克西常年坚持油画创作,跑遍了中原大地,对土生土长的农民形象情有独钟。看过其油画的人无不为其精湛的画技和他笔下典型的农民形象所感染。他注重人物的精神刻画,造型准确,形象生动自然,在色彩的构成、黑白灰的处理、点线面的分割等方面,有着他独特的艺术见解,从而使观者在画前真切感受到画家在作品中所注入的情感。30余年的积累,让杨克西厚积薄发。
结 缘
时间来到2020年,在河南省安阳市第63中学任教的杨克西得知学校将选派一名教师去援疆,虽然刚做完甲状腺切除手术不久,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带着对新疆的向往,2020年4月,杨克西踏上新疆这片美丽的土地。作为一名美术老师,他到火箭农场第二学校支教,教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的美术课程。“这次援疆支教,让我找回了刚毕业时的激情,觉得整个人都年轻了许多,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杨克西真诚地说。
来到新疆就是想多做点事儿,除了把自己的感受画成油画之外,更重要的是把书教好。“每天面对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如果上课太过于严肃的话,小学的孩子内心的童趣就很难表达出来。只有根据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玩中学,他们才会画出非常好的作品。”杨克西说,“我会把孩子在绘画时的亮点放大,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夸奖和公开展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杨克西的鼓励下,火箭农场第二学校的孩子创作了一幅幅构思精巧、立意鲜明的作品。
杨克西说:“来到哈密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除了有那么多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有勤劳朴实的哈密人,我就想用画笔把他们画下来,不知不觉中就画了近百幅作品。我不仅要用画笔记录哈密最美的风景,还要教会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哈密最美好的未来。”“这里的风土人情为我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路和灵感,我现在正是绘画的最好时期,无论是绘画的技法还是对生活的感悟,所以我还要继续创作下去。”杨克西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