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日报讯 通讯员王汉林 夏国琦报道
2017年以来,我市充分发挥对口援疆教育资源优势,采取四项措施打造“组团式”教育援疆品牌,助推教育事业创新发展。
——顶层设计,握紧组团教育拳头。与河南省教育部门在充分沟通协商的基础上,提出“突出重点、组团作战、辐射带动、整体提高”的“组团式”教育援疆思路,探索实践以我市一中、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的教育人才“组团式”援疆模式,聚焦提高院(校)规范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目标,采取“订单作业”方式,合理调配计划内、外援疆教师力量,遴选优秀教师组团,实现教师团队由零星选派、单兵作战到组团援教、集体协同作业的转变,着力提升受援学校教学水平。共争取河南教育援疆资金2.79亿元,实施基础设施软硬件建设、中原名师“送培进疆”、计划外骨干教师、大学生见习支教等项目。河南省先后选派735名优秀教师参与援哈服务,助力我市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中一年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全覆盖,全市高考总上线率达到97.45%,较全疆平均水平高出13.11个百分点。
——发挥优势,树立基础教育品牌。与河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河南省有关部门统筹联动,促成我市一中与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郑州市六中结为“手拉手友好学校”。河南省先后选派援疆教师、支教大学生70名到该校援教,仅2019年,援疆教师就达50名,占该校教师总数的1/3,形成了“管理人才优化教改、骨干老师带岗培训、大学生顶岗支教”三位一体“组团式”援教模式,有效实现教学内容、教师结构、教学管理“三个调整”和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全覆盖。发挥团队示范引领作用,成立“河南援疆名师工作室”,实施跟岗研修传帮带计划,20名援疆骨干教师采取“导师+学员”模式,通过“一对一”“一对多”方式,带培该校教师人才64名,打造了一支“永久牌”教师队伍。以该工作室为平台,78名中原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参与开展全市“送培进疆”活动,通过学术研讨会、专题培训会、名师论坛、课例研讨、送教下乡、现场指导、同课异构等形式,培训本地教师5486人,有效提高了教师人才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
——抱团作战,打造职业教育名片。探索建立完善高校对口帮扶机制,推动哈密职业技术学院与河南理工大学、郑州大学、中原工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采取“院包系”定向结对帮扶方式,实现河南一所高校“一包一”帮扶哈密职业技术学院一个系。先后引进机电、经济管理、医学、畜牧兽医等专业高层次援疆教师13名,最大限度发挥援疆高校师资和专业优势,全面提升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综合教学水平,促进该院5年内从中职院校到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再到哈密首个应用型本科院校两级连跳,推动当地职业技术教育质的跨越。坚持创新创业和实践育人理念,发挥援疆团队示范引领作用,将河南高校先进管理方式植入学院管理工作,帮助学院制定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课题管理办法和博士后管理工作暂行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巩固夯实援疆教育成果。
——交往交流,扩大组团“蝴蝶效应”。加强教育系统局域网、千兆光网校园、教育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及直录播教室建设,助力我市在全疆率先实现中小学校园光纤接入全覆盖,市域内中小学视频会议室、录播教室、光纤入园覆盖率达100%,增进教研课改实时互动、双向交流,为推动教育援疆由点上突破到面上提升打好坚实基础。强化豫哈两地组团结对学校“手拉手帮扶关系”,两地教师通过网络、书信、电话、微博、微信及“主题队日视频连信”等多种形式沟通交往,加快交流交融步伐。先后组织开展6批“热爱新疆·牵手哈密”豫哈青少年冬令营和“采撷文化、走近中原”豫哈青少年夏令营活动,以结对认亲、感受文化、畅游风景、体验互动、依依惜别等内容为主线,让豫哈各族青少年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成长在一起,强化了“五个认同”。
责任编辑:张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