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报记者 刘红雨
暑假期间,随着洛阳师范学院第十四批教育援疆的支教生赴哈密支教实习的72名学生陆续返回洛阳,结束了为期4个月的支教生活。洛阳师范学院将于9月1日再次派出145名支教大学生前往哈密支教实习,这意味着,该校7年来已累计派出一千余名师范专业大学生和教师赴新疆支教。
洛阳师范学院开展的师范生支教实习为主的教育援疆项目,在7年多的时间里,赢得了多方赞誉——既增加了新疆教师数量,促进了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也提高了大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能吃苦、不怕苦的宝贵品质和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情感。
7年来,洛阳与哈密,虽遥隔千里,却因为援疆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支教大学生和老师也因此与哈密结下了不解之缘。
情系新疆,主动援疆支教7年如一日
“值得一提的是,洛阳师范学院的教育援疆不是‘规定动作’,而是他们的‘自选动作’。2011年8月,学校在赴新疆招生的过程中,老师们从当地教育厅师资处了解到,新疆地区师资力量匮乏,条件艰苦,很多学校缺乏老师。回到学校汇报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经专门研究后决定,在全校范围内,长期开展援疆支教活动。”洛阳师范学院副书记宋文献告诉记者。
丁兴琴是洛阳师范学院教务处实践教学科科长,具体负责援疆大学生管理工作。丁兴琴告诉记者:“学院根据自身条件,选派优秀大学生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进行支教实习、顶岗教学,学生层次多样。援疆师生到新疆后,由当地教育系统负责安排学生到哪些受援学校,这其中有高中、初中、小学,也有幼儿园。”
“7年来,支教大学生的足迹遍布哈密市及其下辖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伊吾县,足迹遍布天山南北。”丁兴琴说,“洛阳师范学院支教大学生在当地受到普遍好评,每年都有许多单位抢着要洛阳师范学院的支教大学生。支教大学生也在支教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每年援疆支教的大学生实习期满,都是收获满满、感慨良多。
互利双赢,收获成长与无悔的青春回忆
每到援疆支教实习结束,在援疆总结会上,从哈密归来的同学们总是感慨良多。
“哈密——我们的青春与远方相遇的地方……”
“洛阳到新疆,千里之遥的两地,在时间恰好的时候,我们选择让青春在塞外绽放;就这样我们与他们一一相遇,故事在悄悄进行……”
“有人说,生命是用来经历、体验、升华的,所以我也在一直转换着自己的角色。成长从回到童年的校园开始,从学生成为老师……”
“有初到边疆的喜悦,有遇到困难时的失落,有迎难而上的霸气,有得到鼓励时的感动,有获得收获时的欣慰……总之我们在支教实习期间不仅锻炼了自己、丰富了人生阅历,也能把自己在大学所学知识贡献到边疆教育事业上感到无限荣光……”
总结会结束,记者采访了几位同学——
白金初到哈密,被分配到伊吾高中任教;学校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师,他担任了该校的体育教师,并负责一些行政工作。“第一次当老师,手忙脚乱,起初压力很大。”白金说,刚开始甚至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几节课后,发现这里的孩子真的很需要专业体育教师授课,也非常缺乏专业训练,武术、篮球、足球、体操等,在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充分发挥。
临走前,白金哭了,学生们给他举行了一场欢送会,同学们轮流上台发言,说着说着,孩子们都哭了。“当时我也控制不住,眼泪长流。”白金说,“4个月,和学生朝夕相处,大家相互都学到了很多,这所学校的体育老师不固定,孩子们太缺专业的体育教师。”
“临走前,我们俩都收到了很多学生自制的礼物,手写的书信,真的很感动。”白金说。
“援疆支教实习,应该会成为大学四年中甚至是一生中最难忘怀的一段经历,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专业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在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历练,使我们收获了成长,收获了无悔的青春记忆。”14级生命科学学院的刘诗佳,回想起支教生活时说。
初到新疆,由于气候原因,许多同学都流鼻血。刘诗佳说,“气候太干,只能不停地喝水,有的同学直到一两个个月后,才能慢慢适应,不再流鼻血。”
“这次支教是我长这么大最有成就感的一次经历。”刘诗佳说,“初到新疆,初次任教,支教对于每一位支教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刚来的时候,不少同学热情很高,很想跟孩子打成一片,做朋友把课教好,对孩子特别亲,但是接下来问题来了,课堂上,学生完全不把老师放在心上,课堂纪律那以维持,怎么办?除了当地老师热心带我们传授教学经验外,当地教育局还专门给我们支教大学生做了新教师如何搞好教学工作的培训……”
魏娜娜支教的单位是伊吾县淖毛湖镇中心幼儿园,“冬天的时候最低温可以达到零下30℃。”她说,“一般下午六点后,就不再出门,不是不想出去,外边太冷,滴水成冰。”
“我们刚到新疆的时候,还是夏天,根据学长们的经验,说新疆很冷,我们都大包小包带了秋、冬的衣服。”魏娜娜说。“但我们忘记了新疆同时也很热,9月初的新疆,三十度的气温,我穿了黑衣服黑长裤暖鞋,那是我在洛阳的秋装,以为新疆应该不会太热,结果是实在很热。”
淖毛湖镇中心幼儿园的学生有不少是哈萨克族、维族,语言上的沟通成为困难。魏娜娜说:“学前班孩子的教学中,一个班只有两个孩子懂汉语,他们就担当起了老师和其他同学之间的‘翻译’角色。更多的时候,是通过肢体语言,一点一点艰难地教他们说汉语。”
魏娜娜说,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交流起来比较困难,需要不停确认是否理解老师的意思。但五、六年级的学生,交流起来就不是那么困难了。
“为孩子盖好被子,睡醒后帮他们穿鞋子,教他们穿衣服等等,让孩子们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因人施教,促进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我觉得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除了关心照顾孩子之外还要与孩子的家长有一个很好的沟通,从家庭学校方面给孩子来个全面发展。”魏娜娜说,“4个月的支教生活,虽然条件艰苦,但孩子们的可爱和天真,终生难忘。”
“援疆支教是双赢,我们的学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开阔了视野,边疆的学校提供实习平台,支教大学生缓解了新疆地区师资匮乏的现状。”宋文献说,“更重要的是,通过多年的援疆支教实习,我们和哈密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7年援疆,情到深处心当墨
“多年来,洛阳师范学院不遗余力地开展援疆支教工作,不仅赢得了受援学校的高度认可,也多次受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的表彰。近年来,先后有158名学生获新疆‘优秀支教学生’称号,有12名老师获新疆‘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有9名教师获新疆‘优秀实习支教工作者’称号,学院还获得了新疆‘优秀实习支教学校’称号。”
7年来,立足自身优势,洛阳师范学院把教育援疆列为学校重点工作,积极开展支教和师资培训工作。
在选择支教大学生时,洛阳师范学院按照“学生报名、院系推荐、学校审核”的程序,从高年级本科师范生中层层选拔,确保到哈密支教的学生都品学兼优。
“在学生报名后,院系根据学生的综合政治素质、普通话、粉笔字、备课、说课等向学校推荐;教务处组织督导组成员和教学课程论教师以及中学名师,组成专家小组,对学生进行面试,面试合格后进行综合培训。”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王文参说。
“几年来,洛阳师范学院一直高度重视教育援疆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学院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着力探索教育援疆新模式。支援西部建设,做好教育精准扶贫,我们责无旁贷。在教育援疆过程中,受益的不仅是新疆的莘莘学子,我们的师范生也得到很好的历练,这是一个共赢的结果。”学院党委书记王洪彬说。
“未来,学院将进一步完善教育援疆工作,学院不但逐年稳步扩大支教援疆规模,而且不断加大哈密地区基础教育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同时,深化与哈密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对口交流,联合办学、培育教育硕士研究生。”洛阳师范学院校长梁留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