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填补了东疆地区无高校的空白
■ 2015年,哈密地区在全疆率先实施普通高中学生“三免一补”政策,实现了初中升高中的新跨越
■ 2016年,哈密市在全疆率先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
■ 2017年,哈密市实现了学前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全覆盖
2017年7月25日至8月1日,50名来自新疆哈密的五至七年级学生走进河南,感受厚重的中原历史,体验灿烂的中原文化。图为来自豫哈两地学生在河南省实验学校郑东小学同上一节手工课
□ 本报记者 刘红雨/文图
从太行山到天山、从中原到边疆,经过我省不遗余力地援建和新疆哈密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哈密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7年2月,根据河南省委、省政府对口援疆工作部署和省教育厅党组的安排,第九批河南教育援疆干部人才奔赴哈密地区。转眼300多个日夜过去了,他们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治疆方略和第六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精心谋划,凝心聚力,履职尽责。
精准发力,发挥高校优势助力哈密培养高层次人才
近年来,河南省根据哈密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的教育现状,教育援疆工作重点由硬件建设向软件提升转移,整体提升了当地的教育水平。
哈密市作为新疆的东大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的副中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增长极,已全面进入“特高压时代”“高铁时代”和“口岸全年通关时代”,对高层次人才和现代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提升办学层次,加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近年来,为助推哈密市培养高层次人才,河南援疆不断精准发力——2014年,新乡医学院在哈密市开设了医学研究生班,成功实现了在哈密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目标;2015年,郑州大学与哈密广播电视大学合作成立的郑州大学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增开了新专业,扩大了招生;2017年,为大力吸引培育高端人才,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院士及其团队,在哈密市成立了全疆首家畜牧行业院士工作站……
哈密人心中一直有一个大学情结,拥有一所自己本地的高校,是东疆人民多年的梦想。近些年来,以刘志怀为代表的一批河南援疆干部教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投入到提升哈密教育的事业当中,用真情诠释着援疆工作的内涵。2014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标志着哈密地区职业教育实现了中高职并举的新局面。随后,河南理工大学、中原工学院等高校组团援建哈密职业技术学院,为哈密地区探索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
2017年,郑州大学等6所高校的16名教师“组团式”援助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支持学校完善了学科专业建设,帮助修订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等多个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并新增了康复治疗技术、助产、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4个专业,打造了化学工艺、矿山机电等特色精品专业……
“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召开以来,河南省认真落实中央对口援疆决策部署,以‘科学援疆、真情援疆、全面援疆、务实援疆’理念为指导,援疆项目出精品、智力援疆显效用、产业援疆上规模、合作交流见深度、资金管理保安全、干部队伍树形象,用先输血再造血的办法,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给予精准帮扶,成效显著,对促进哈密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河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哈密市委副书记李湘豫说。
多策并举,河南援疆助推哈密教育“软实力”提升
“河南援疆给哈密的教育带来的变化太多了。为方便我们的教师日常学习,援疆教师的课堂常年开放,随时欢迎观摩听课;在每周举行的教研活动中,援疆教师积极建言献策,把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带到哈密,分享给了我们的老师。”哈密市教育局局长张玉明说,河南援疆不断加大项目投入,有力地推动了哈密市教育事业的发展。
2017年,河南省根据哈密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教育现状,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按照系统谋划、按需支援、突出重点、全力推进的思路,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为重点,不断拓宽支持范围,丰富支持内容。
“河南援疆是全方位帮扶,需要全面发力。教育援疆更应该全面加强豫哈合作交流,为哈密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河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党委副书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副师长王成增说。
2017年以来,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河南省委高校工委专职副书记郑邦山、河南省高校纪工委书记李莉华、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毛杰分别到哈密市考察指导,对教育对口援疆工作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河南援疆不断加大投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提升教育惠民水平。仅2017年,河南援疆安排基础设施投资11491万元,继续建设项目28个,其中双语幼儿园项目13个、中小学项目15个,帮助哈密市实现了农村双语幼儿园“应建尽建”,适龄幼儿“应入尽入”的目标。河南全额援建的哈密市中心幼儿园,已发展成为当地最好的幼儿园……
坚定不移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加授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双语教育,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工程。河南省加大双语师资补充力度,选派援疆支教教师和顶岗实习大学生370人,为受援地实现适龄幼儿“应入尽入”的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来自河南省40多所大专幼师专业的258名应届毕业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投身边疆建设,有效缓解了受援地双语教师的短缺问题。目前,受援地哈密市学前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达到100%,有力地推动了受援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质扩面。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夯实根基。2017年,河南省教育援疆实施了学历提升培训和赴豫短期技能培训计划,不断提高骨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先后分7批,接收152名受援地教师、校长来豫跟岗研修。其中,57位少数民族干部教师全部取得MHK或HSK考试证书,参加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合格率达100%;组织哈密市教育系统的36名基层党支部书记和党务干部赴红旗渠干部学院培训学习,为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组织遴选46名中原名师、中小学学科带头人、职教专家、信息化专家等开展“送培进疆”活动,对哈密市2023名教师进行了学前教育、校本教研、高效课堂等专题培训。特别是毛杰亲率的10名豫派实践性教育专家——“中原名师”哈密行活动很受当地师生欢迎。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助力哈密教育实现弯道超车。2017年,河南投入援疆资金2000万元,支持完成了哈密市教育系统局域网、千兆光网校园和管理平台及直录播教室等建设。随着设备的成功安装测试和逐步投入使用,哈密市在全疆率先实现中小学校园光纤接入全覆盖。市内中小学视频会议室、录播教室、光纤入校园覆盖率达100%,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等创建了良好条件。
深化豫哈交流交往交融,实现互利共赢,促进民族团结。根据中央和教育部及豫疆两省区的有关要求,2017年,河南省遴选出117所中小学及幼儿园与哈密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的106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建立了“一对一”“多对一”全覆盖的手拉手结对帮扶关系;成功组织“热爱新疆,牵手哈密”豫哈冬令营和“采撷文化,走近中原”豫哈青少年夏令营活动,让豫哈27所学校的660名师生欢聚一堂,更让豫哈各族青少年紧握民族团结的双手,从小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成长在一起,强化了“五个认同”,巩固了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河南援疆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办学能力等方面精准用力,切实帮助受援地学校开展教育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办学软实力,为哈密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尹洪斌说。
倾情奉献,以教育人才援疆为支点夯实哈密教育基础
“一个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一个好老师成就一堂好课。为夯实哈密的教育基础,2017年,河南省援哈支教的干部人才累计达374人,支教人数在全国居前列,成为河南援疆的最大亮点之一。”哈密市教育局副局长王飞说。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高级中学,3个年级各成立两个援疆实验班。任课教师由河南省直名校的援疆教师和当地优秀教师组成,班主任由援疆教师担任。河南省实验中学的徐征涛、禹焕盈、王海森3位老师都是二次援疆,他们在哈密市已经整整4年了。2017年,徐征涛再次援疆,准备出发的时候,他80多岁的老母亲不幸生病住院做手术。当母亲刚从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徐征涛就立即返回红星高中继续工作……家里有重病卧床的母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有日夜期盼他回来的高三学生。徐征涛说:“既然是‘组团式’援疆,就一个也不能少。”为了一句承诺,为了几十双热切期待的眼睛,徐征涛挥泪再踏援疆路。
红星高中援疆教师勤奋务实、治学严谨、学风浓厚、互勉共进的学习氛围,影响带动全校师生,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成为当地教育的一面旗帜。
红星高中党委书记、校长蒋卫东说,从2012年学校组建河南援疆项目实验班以来,一批批河南援疆教师的加入给学校带来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理念,为学校教师提供了在校内就可以向专家学习的有利条件,为学校探索出了一条破茧发展之路。
如今,具有龙头作用的援疆实验班以“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 带动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当地响亮的教育援疆品牌。
2017年教师节前夕,30名援疆教师被哈密市表彰为优秀教师。在援疆教师中,段廷兆、闫丽君当选中原“最美爱情”模范夫妻,成为全省教育系统唯一当选的一对夫妇。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志怀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成为全国援疆干部人才共同学习的楷模。
河南援疆教师注重选拔职称高、学历高的优秀教师。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的16位援疆教师,13位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近年来,河南省选派大量专业教师在哈密市第二中学担任教学骨干,助推该校发展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级中学;援疆教师、河南师范大学特聘研究生导师吕砚军参加自治区“中小学教学录像课评比”活动,荣获一等奖;伊州区第九中学援疆教师张向刚创造性开展学科专业工作室,探索出切合新疆实际的先进教学方法,吸引了周边众多学校教师参与探讨学习,对提升哈密的教育水平、带动当地师资能力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援疆教师指导的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分别夺得自治区大学生技能大赛25个省级奖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5项、优秀奖1项。
援疆教师指导的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团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自治区预选赛中获得铜奖,成为自治区获奖的2所高职院校之一。哈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迈出了新的步伐。
“在新疆,大家普遍反映河南教育援疆队伍是一支讲团结、顾大局、善奉献的团队,是一个勇担当、能吃苦、敢创新的团队,充分展示了河南援疆教师不忘初心、勤劳朴实、脚踏实地的职业品质,默默地为新疆教育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智慧和汗水。”毛杰说。
深处着力,教育援疆项目推进惠民生
2017年8月14日至16日,河南省省长陈润儿率河南省党政代表团赴新疆考察对口援疆工作时指出,要突出开展教育、医疗、扶贫援疆,加大食品、旅游、物流、电商等产业扶持力度,拓宽干部挂职、人才培训、教育文化交流等渠道途径,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格局,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积极贡献。
按照陈润儿指示,在教育援疆方面,河南省确定的主要援助内容包括,建设1所幼儿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对哈密市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条件改善提供支持;充分发挥河南省教育优势,帮助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提质升级,尤其是对一些重点专业尝试实行专科学制办本科专业,提高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的影响力。
2017年,为贯彻落实陈润儿赴疆对口支援新疆重点工作事项,抓好重点项目对接推进工作,河南援疆进一步加大了省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推动豫哈实验幼儿园结对共建,提升办园水平,帮助建成当地功能最全、质量最优的示范幼儿园;实施河南名校“组团式”教育援疆,把豫哈实验学校建成当地校园环境最佳、教学质量最优的示范学校。
2018年,河南省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双语教育、职业教育为重点,完成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宿舍楼、豫哈实验学校、伊州区城市幼儿园和伊吾县第一中学学生宿舍楼项目的续建,总投资1.7亿元,其中,城市幼儿园项目3个、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个、职业教育项目2个。
据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处长何秀敏介绍,为落实国家提出的“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省教育厅将于今年增派125名援疆教师前往哈密市,围绕管理、师资、教学、教研等工作,提升受援地学校内涵建设,帮助对口打造一所高质量、特色鲜明的九年一贯制豫哈实验学校,助推哈密实现教育强市目标。
“中原名师哈密工作站也正在积极筹备中,我们将根据受援地的师资提升需求,积极搭建豫哈名师交流平台,培育一批在哈密市教育领域中有成就、有影响的高层次教师团队,提升哈密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处长张冰燕说。
近年来,新疆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河南教育援疆工作因投入大、人数多、水平高、效果好,在全国19个援疆省市中,成为中央新疆工作领导小组教育组提出表扬的5省市之一,这份可圈可点的河南教育援疆工作成绩单,受到中央新疆工作领导小组教育组的肯定。
朱清孟说,最重要的民生是教育,最好的援疆是智力援疆。教育援疆要坚持在传承传统、务实重干中开展工作;要充分发挥河南自身优势,找准新形势下教育援疆工作的对接点、着力点、切入点,创新模式,精准援疆;要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当好哈密人,做好哈密事,履行政治使命,践行国家战略,以实际行动让豫新两省区党委放心,让哈密群众满意。
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志怀与同事一起商讨智慧校园建设。大家齐心协力,建言献策,共同为学校未来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高级中学的援疆教师为了不耽误学生课程进度,坚持带病上课
豫哈两地青少年学生紧握民族团结的双手,互帮互助,其乐融融
技能大赛前,援疆教师在技能竞赛综合实习实训实验室里指导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学生们非常认真地投入学习
援疆教师在创新创业进课堂综合改革试验课堂上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