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报记者刘红雨\文图
“老师,我想当作家,怎样把作文写好,有什么诀窍吗?”
“诀窍肯定谈不上,我认为写作文就是说话,把看到的、想到的用笔写在纸上,这就是作文。写作文其实并不难,只要你会说话,你就会写作文,不要看得太神秘。” 2月5日,新疆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中学的阅读室里,援疆教师王海森正在给学生传授写作文的“诀窍”。在学校的另一间教室,援疆教师禹焕盈也在给兴趣班的学生上课。
王海森在给学生讲作文
而此时,哈密大部分学校都已进入假期,背井离乡之人谁不盼望早点踏上故土,回到亲人怀抱?为什么红星中学的援疆老师不回家,还在学校上课呢?
学校和孩子们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
原来,为丰富学生寒假生活,为发挥学校少年宫的育人功能,进一步落实少年宫假期常态化工作,红星中学在放假前,决定在寒假期间启动寒假少年宫兴趣班活动,学生可以免费参加。
眼看就要放寒假了,就在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兴趣班的节骨眼上,学校有几个老师由于工作调动、休产假等因素,不能参与寒假少年宫兴趣班的教学。学生对兴趣班很感兴趣,报名人数持续增加,缺少老师怎么办?
就在这时,援疆教师禹焕盈、王海森听说了学校遇到的困难。
“很想早点见到家中的老母亲和独自在郑州读初一的女儿,本来已经订好回郑州的车票。”王海森说。但他们和家人商量后,毅然决定,放弃假期回家团圆,为了孩子过好寒假,留下来,给孩子们的兴趣班上课。
“孩子们在假期有兴趣到学校学习,这种积极性应该好好保护,如果令孩子们失望,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受到打击,作为援疆教师,在孩子们需要的时候,在受援学校需要的时候,我们有义务、有责任,顶上去。”禹焕盈的话质朴而真诚。
禹焕盈在辅导学生
情系红星中学,二次援疆精神可嘉
“将近一年没回家了,想不想家?”“想家,当然想家,豪言壮语就不说了,其实,之所以能够坚守在这里,适应这种生活状态,是我们早就习惯了。”记者见到这两位援疆教师时,王海森这样对记者说。
通过在学校采访,记者意外得知,原来禹焕盈、王海森两位老师已是二次援疆了。2014年3月,禹焕盈、王海森报名参加第八批河南援疆工作,从河南省实验中学来到十三师红星高级中学。
2016年,三年援疆结束,第八批援疆教师的使命已经完成,河南实验中学的领导表示希望有教师能选择留下来。面对去与留的艰难选择,援疆教师们内心一直很犹豫,禹焕盈、王海森也舍不得这片土地,而让他最担心的是家人是否支持自己留下来。
禹焕盈告诉记者:“初来哈密的时候,不管是工作生活,各方面确实有些不适应,但是师里和学校都给与了我们援疆教师很多方面的关心和帮助,感觉自己就像是在自己的家乡工作一样。学生们学习也很认真刻苦,可能基础方面是有些不太扎实,但是他们很好学,这让我更加有了信心将他们带出更高的水平。援疆工作马上就要结束了,真的觉得这三年过得很快,感觉有些舍不得离开了。”
“‘骑着马儿走过昆仑脚下的村庄,沙枣花儿芳又香,清凉渠水流过玫瑰盛开的花园,园中人们正在歌唱,一位祖母向我招手,叫我坐在她身旁。’当时我对沙枣花就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将来有机会到新疆一定要去看看沙枣花。”这是禹焕盈在一篇题为《情牵边疆沙枣树》的文章中写到的话。
“当时,面对去留,感情的天平也曾激烈的摇摆,然而对于新疆对于红星中学的这份情,使我在最后毅然选择了留下来。”禹焕盈说。
“森哥,你是最棒的,援疆老师们,你们辛苦了。”2016年元旦,红星高级中学元旦晚会激情上演,高三(7)班维吾尔族学生古丽素木•阿里木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出援疆教师表演节目的表演视频,并配上温馨的祝福。王海森看到后心中无比温暖,他又将这些照片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引得援疆教师们相互分享。
王海森和学生在一起
“援疆很辛苦,但援疆又很幸福,奉献了自己,收获了情谊。我也舍不得这片土地,当时最让我最担心的是家人是否支持自己留下来。”王海森说,“作为老师,最欣慰的事情莫过于看到自己的学生成绩进步,有所成就,而能在祖国的西北部培育桃李也是我今生最大的荣幸,我非常珍惜这份缘分,最终我得到了家人的支持留了下来。”
就这样怀着对新疆的深情和热爱,禹焕盈和王海森再次把热情全部投入到了红星高中的教学工作中。
四年树人边疆情,而今迈步从头越
“王老师很有耐心,我每次有问题去问他,他都讲解的很仔细,有时候我一遍听不懂,他就耐心的给我讲,直到我理解为止。”学生古丽苏木这样评价王海森。
禹焕盈、王海森和学生一起探讨谈心
教学中,王海森发现学生们写出来的作文没有思想深度。针对这样的情况,王海森迅速调整教学方式,搜集新闻热点,并精心制作成PPT,上课时,直观地将新闻事件展示给学生,引导孩子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以此提高孩子们写作水平。
在学校,禹焕盈积极主动地和各科教师联系,协调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发挥好纽带作用。在与任课教师的交往中,尊重他们的意见,同时又把他们当作班级的主人,视为自己的良伴、知己。凡事都主动地同任课教师协商,倾听、采纳他们的意见。能够很好地处理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关系,平时耐心教育学生,让学生懂得尊重老师的劳动,从而树立了老师们的威信,增进了师生情谊。
禹焕盈说:“高一年级是学生的世界观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面临着如何适应高中学习、生活等实际问题,随着课时和知识复杂程度的加重,容易产生两极分化,有的学生甚至会感到迷惘,对前途失去信心。因此,加强学生的思想工作显得更加复杂和重要。为了更好地引导他们,我主要加大了对学生自治自理能力培养的力度,让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进取心,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品质;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放手让他们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把教育和娱乐融入一体。”同时,禹焕盈还有效地利用每周一的班会课开展一些专题性的活动。例如,学习经验交流会,意志教育,如何做时间的主人,习惯养成教育等,这些活动大大地促进良好的学风、班风的形成。另一方面,禹焕盈自己也以身作责,努力做学生的榜样,跟班勤,管理方法得力,使得他所任班主任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并多次获得每周的校风评比流动红旗。
“过去的成绩只代表过去,在新的一轮援疆工作中,我和王海森老师,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像沙枣树一样默默地付出和耕耘,争取做出更大成绩。”具有诗人情怀的禹焕盈说。
教育时报记者刘红雨\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