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巴郎子,真是大变样啊,这都是咱们河南来的许老师的功劳啊”“许老师教得就是好啊,他在咱们学校组织的‘朗读者’读书会,电视台都来报道啦!”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的伊吾县高级中学学生社团“朗读者”读书会现场,众多家长和师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
这个河南来的许老师是谁?怎么还把电视台引来了?
学生方言重、听不懂,难坏援疆语文教师
这位许老师,就是今年我省“十三五”第三批援疆教师许党辉。这学期,他来到了紧邻中蒙边境线的伊吾县支教。
到学校不久,许党辉就发现,这里的学生普通话水平普遍较低,上课交流都困难,让课堂教学大受影响。
于是,许党辉开始思索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教育援疆,是不是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就算完成任务了?援疆一年,要为当地学校留下些什么?”是许党辉初到伊吾县高级中学后思考最多的问题。
课堂上,讲解诗词时,许党辉为学生精心创设情境与氛围,让学生感受李白的豪迈与激昂、徐志摩的眷恋……渐渐地,孩子们接纳了他,也喜欢上了语文课。
然而,孩子们因为方言、口音等语言问题,在课堂上依然是羞于开口。
怎样让孩子们开口呢?“我想到了朗读。”许党辉说。
无巧不成书。就在这时,学校领导找到许党辉:“学校之前成立了伊水文学社,许老师,你能否扛起文学社的大旗?”许党辉一口答应了下来。
组织文学社、搞调研,写3000字调研报告
怎样才能把文学社搞起来呢?先了解了解情况再说。许党辉不仅说了,还做了。
许党辉在做了大量的工作并进行总结后,他发现,要想把伊水文学社办起来,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写作能力问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怎样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呢?许党辉根据自己一周来的调研,在寝室里边思考边撰写起了调研报告,没想到一写就是3000多字。
要解决当前学生的实际问题,也要广泛吸收有文学爱好兴趣和一定写作能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定期举行“朗读者”活动,开展参与广泛的朗读活动,让学生开口朗读,纠正发音,提高文学素养……一举多得——许党辉打定了主意。
打造“朗读者”,做精品,轰动全县,电视台来采访
为了办好第一期“朗读者”活动,许党辉自费花百十元钱去文具店买了颜料、画笔和纸,精心绘制了“朗读者”宣传海报,在校园里征集伊水文学社会员。他没想到,竟然有1/3的学生报名加入了文学社。
2017年9月23日晚上,许党辉精心打造的“朗读者”活动如期举行。
高三年级的孙菁婧同学,在繁忙的高考备考学习当中,积极参与并鼓励学弟学妹说:“我喜欢朗读,这个舞台让我体验到青春的律动与美好!希望大家都勇敢地站上来。”
有了第一期的成功,许党辉的“朗读者”活动接二连三地开展了起来。
高一年级的张川霞激动地对许党辉说:“许老师,谢谢您!是您的鼓励与支持让我有勇气战胜胆怯,完成了《嘿,老头儿》的朗读。”张川霞同学的原创作品《嘿,老头儿》,记录着祖孙两人的点点滴滴,让不少听众留下了眼泪。
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学生和家长传遍了伊吾县。第三期的“朗读者”活动,伊吾县电视台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
接受记者采访时,许党辉老师说:“作为援疆教师的一员,有责任担当起河南与新疆的教育交流。希望自己能为哈密的教育事业做出一份贡献,能够为河南援疆工作增添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