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不辞边疆中原万里远;结对共建,情连天山黄河咫尺间。”十三师教育战线的援疆干部人才牢记使命,开拓进取,真情付出,不断创新合作交流和教育援疆机制,发挥教育稳疆的积极作用,在短短 9个月的时间,做了很多务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建立工作机构,迅速展开工作。根据河南省援疆指挥部的工作思路要求,全体援疆干部人才到位后,十三师指挥部迅速建立了工作机构,红星高级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分别指定了负责人和成立了各级组织,2月19日全体人员到哈密后经过短暂培训后所有教师已全部到岗并展开工作。柔性援疆教师因时间不统一,在他们到来以后迅速统计,并纳入管理体系。
加强教育干部人才管理,规范工作程序。为了加强对教育援疆干部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组织教育援疆人才认真学习了援疆工作一系列工作制度和前指下发的各项规章制度。学习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援疆干部人才政策及各项纪律规定。通过援疆干部人才网格化管理模式,确保事事有人抓、时时有人管,做到了工作有条不紊、按章办事。
建立关怀机制,确保援疆人才安心扎实工作。一是生活上关爱。主动考虑教育援疆干部人才在职称评审、职务晋级、子女就学、医疗保障等方面需求,积极主动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并将大家的意见建议梳理汇总后向河南省教育厅、十三师援疆指挥部积极上报沟通,保证各项待遇落实到位,为教育援疆干部全身心开展工作解除后顾之忧。主动与十三师及所在单位协调,为援疆干部人才到哈密工作在生活上提供尽可能好的条件,为教育援疆干部人才营造了一个较为温暖舒适的家。主动邀请援疆干部家属来疆探亲,使援疆干部处处感受到家的温暖,从而全身心投入援疆工作。二是工作上关心。首先是搞好工作对接,主动征求十三师对教育援疆干部人才的需求意向,与后方主动沟通,按需求选派教育柔性援疆干部人才,做到有的放矢。到哈密以后,主动了解每一位教师基本情况和个人想法,掌握干部人才的思想动态,主动征求大家的意见建议,在刚到哈密后,一名教师因对环境气候不适应,要求回家,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关心,这名教师最终留下来了,并积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在工作上全力支持教育援疆干部人才,为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积极搭建平台,为教育援疆干部人才施展才干、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积极探索更加灵活的工作思路和方式,发挥教育援疆干部的岗位职能作用、传帮带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积极组织广大教育援疆干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关心教育援疆干部在疆的成长。三是政治上关怀。要求全体援疆教师认识到新疆维稳工作的复杂局面,认识到当地干部队伍中的“两面人”是“三股势力”的帮凶,是反恐怖、反渗透、反分裂斗争最大的障碍危险;认识到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到“两面人”问题不解决,新疆将永无宁日。作为一名教育援疆干部在自治区党委、前指党委和十三师党委坚强领导下,敢于担当、冲锋在前,坚定坚决地同干部队伍中的“两面人”斗争到底,自觉贯彻党中央治疆方略,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十三师的教育援疆干部人才,坚决按照兵团、十三师以及河南援疆指挥部的要求,积极发声亮剑,坚决同两面人作斗争。在今后的工作中,全体教育援疆干部人才依然坚定不移地反对民族分裂,从民族团结的大局出发,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工作,为维护新疆稳定和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力量。
克服困难,坚守岗位,无私奉献。援疆教师初到哈密,都不适应极度干旱的气候,更有些老师因水土不服而高烧、腹泻,但所有援疆老师一到哈密,还没洗去一路的仆仆风尘,还没来得及适应这里的环境,就走进教室,走上讲台,进入工作状态。
高中的教学任务繁重,有早晚自习,语文、英语老师每天都有早读,冬季8点半就进班上早读,新疆冬季的8点半,天还没有亮;高中的晚自习要上到夜里11点半才下课,回到住处,要到12点过后才能休息。“闻鸡摸黑去,披星戴月归。”正是对援疆教师起早贪黑而又勤奋自勉的真实写照。
高中面临高考升学压力,节假日要补课,红星高中的10名援疆教师不能正常休息,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每周六都要补课,别人双休,他们只能休息一天;古尔邦节,别休息5天,他们也只能休息3天。当别人还沉浸在假日的幸福中的时候,援疆教师早已投入紧张忙碌的工作中了。“休闲逸日倏忽逝,催马扬鞭奋蹄急。”正是对他们假日提前上班而甘愿奉献的真实描写。
来自河南省实验中学的徐征涛、禹焕盈、王海森三位老师都是二度援疆,今年是他们在哈密的第4年了。第九批援疆干部入疆的时候,徐征涛老师80多岁的老母亲住院做手术,当母亲刚从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徐老师就立即返回红星高中继续工作。家里有重病卧床的老母,十三师有日夜期盼他回来的高三学生。为了一句承诺,为了几十双热切期待的眼睛,徐老师再次踏上援疆路。
从十月份开始,援的十三师职业技术学校三位教师积极响应兵团党委要求,坚守岗位,连续五十天不休息。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姜克钊、束炳昊、陈捡三位老师,自接到通知来援疆,三位同志迅速准备,交接好学校工作,安慰好家人,踏上援疆路。“来的看似轻松,其实并不轻松”。姜克钊同志是家中独子,家中父母年迈,四个老人需要照顾。束炳昊老师来时孩子才刚满三岁,“在家里常常问爸爸去哪儿了?爸爸怎还不回来?”岳母定期还要去肿瘤医院复查,还要带孩子。四川籍的陈捡老师,目前已经已是两个孩子,小儿子刚刚出生,大儿子刚满4岁。两年前父亲已经不在了,目前只有语言不是很通且七十高龄的母亲照顾妻儿。他们化思念为动力,在援疆路上、想援疆事情、干援疆工作。(供稿:十三师教育局援疆副局长 方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