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填补了东疆地区无高校的空白;2015年,哈密地区实现了初中升高中的新跨越;2016年,哈密在全疆率先实现15年免费教育
■ 未来三年,教育援疆将从“重硬件”向“重软件”方向发展,更加注重学校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学校的“软实力”
■ 今年入疆以来,河南援疆干部人才在各自岗位上讲述着一个个教育援疆的动人故事,诠释着援疆工作的丰富内涵。
□ 本报记者 靳建辉 通讯员 李杰明/文图
近日,从新疆哈密市教育局不断传来好消息,位于天山南路的哈密市第二幼儿园即将复工,预计今年7月底建成;位于人民路附近的豫哈实验幼儿园正在施工,预计今年9月完工;河南理工大学与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的豫哈能
源产业研究院将于近日复工,预计今年年底完工。
4月26日,河南省教育厅援疆干部、哈密市教育局副局长王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哈密市第二幼儿园作为河南援建的教育项目,是哈密2017年要完成新建、改扩建的19所双语幼儿园之一,目前教学楼主体已经完工,规划建筑面积5263平方米,总投资1040万元,建成后新增学位450个;豫哈实验幼儿园规划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建成后将新增学位560个,项目资金来源是全额河南援疆资金,2017年计划完成投资2500万元,主要是完成基础建设和附属配套建设任务,这两所幼儿园的建成将有效缓解城区学前教育的压力。
王飞还介绍说,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位于哈密工业园区北部新兴产业园,规划建筑面积25204平方米,总投资4134万元,其中援疆资金两期共4100万元,项目的建成,将不但能为哈密市培养“三煤”(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还能填补哈密作为煤炭资源富集区没有专门研究机构的空白,促进校企和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开创多赢的局面。
全体第九批援疆教师均已分配到哈密市
各学校教学一线开展工作
第九批河南援疆干部人才已于2月21日到哈密开展工作,目前在哈密市直、伊州区、巴里坤县、伊吾县及兵团十三师等五个分指挥部的教育援疆干部人才及支教大学生共155人,其中教育行政干部4人、教师90人、支教大学生61人。他们有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学院、中原工学院、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等大专院校教师,也有来自河南省实验中学、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大学附属中学等省直学校的教师,更有来自郑州、开封、洛阳、新乡、商丘、平顶山、鹤壁、焦作等市的教师。
此次第九批新入疆的62位教师中,大多数是别妻离子只身入疆,但也有段廷兆、闫丽君这样的夫妻齐上阵的援疆佳话。他们中有河南省名师张定勇老师,有再次援疆、曾荣获十三师劳动模范的张景亮、禹焕盈、王海森等老师,更有第七、第八、第九批连续三次援疆、被评为“最美新疆人之最美援疆干部”的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志怀老师……全体第九批援疆教师均已分配到市直学校、十三师及一区两县,在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市一中、市十二中、红星高中、伊吾县高中等学校教学一线开展工作。
可以在援疆工作的三年中没有英雄壮举
但绝不能碌碌无为
哈密市委书记卢蜀江在慰问河南援疆干部人才时指出,实施对口援疆工作是党中央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举措,每位援疆干部人才都是一粒种子、一面旗帜,希望第九批援疆干部认真搞好工作谋划,在困难中磨砺锻炼,在压力下成长提高,把援疆经历转化成人生历练和宝贵财富,维护和谐稳定、推动科学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弘扬援疆精神,把民族团结融汇在日常,用忠诚担当、苦干实干的实际行动,讲好哈密故事,树好哈密形象。
入疆以来,援疆教师牢记家乡父老谆谆嘱托,不忘哈密人民殷切希望,把援疆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作为增长才干的重要舞台、发挥作用的重要阵地、砥砺品格的重要机会,在各自岗位上讲述着一个个教育援疆的动人故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哈密市一中是一所以双语教学为特色的民族高中,学生均为维吾尔族同学。来到哈密市一中的几位援疆老师,认真研究民族学校教育教学,特别是双语教学和民语教学与内地的不同,尽快适应工作,转变角色,与民族师生结对认亲,积极参与到学校开展的“三进两联一交友”“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履职尽责,发挥河南援疆教师自身优势,结合校情实际,为学校汉语教学和教师发展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已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
来自河南省实验中学的张定勇老师,主持了一个河南省名师工作室,已出版了“极品作文”“高考满分作文秘笈”系列著作。来到红星中学伊始,张定勇发现,学生在写作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就主动向蒋卫东校长请缨,为红星中学三个年级1500余名学生开设作文专题讲座,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还承担起高一、高二年级的写作课的校本教学任务,帮助热爱写作的同学尽快提高写作水平。从阅读到表达、从思路到技法,为学生提供扎实、系统的作文提高训练方法。张定勇的讲解条理清晰、结合实例,使道理深入浅出,受到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学生王佳佳说:“真的太棒了,讲的都是干货,很实用!”
刘志怀老师早在2010年第一次援疆时,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我可以在援疆工作的三年中没有英雄壮举,但绝不能碌碌无为。”6年来,他经历了学院新校区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创建、河南理工大学与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能源产业研究院筹建……一个个项目,刘志怀都倾注了心血,付出了汗水,用一份真情,诠释着援疆教育工作的丰富内涵。
面向新的三年援疆任务,刘志怀说:“援疆给予我更多的工作阅历和历练,援疆给予我更多的活力和智慧,援疆给予我人生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我首要的工作是完成豫哈能源产业研究院的建设。岁月流转,我定会坚守不变的信仰,奋斗的路再长,心中有党、有人民、有国家,就有无穷的力量。我将一如既往地勤奋工作,完成第九批的援疆任务,不辜负河南省委省政府及河南理工大学党委的期望,为援疆事业和第二故乡的教育事业而奋斗!”
到2020年,力争使哈密教育发展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位居自治区前列
赤子之心在大漠戈壁中书写忠诚,在雪山草原上奉献爱心,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援疆之花,用责任与担当架起豫哈友谊的桥梁。
2014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标志着哈密市职业教育实现了中高职并举的新局面,也填补了东疆地区无高校的空白;2015年,哈密地区在全疆率先实施普通高中学生“三免一补”政策,实现了初中升高中的新跨越;2016年,实施学前教育免费,标志着哈密在全疆率先实现15年免费教育……河南对口援建哈密以来,哈密地区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的长足发展。
面对新一轮次教育援疆工作的次第展开,王飞说,未来三年,教育援疆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关于援疆工作的安排部署,全面贯彻落实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全国第五次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促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现代远程教育为先导、以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强豫哈合作交流,创新教育援疆模式,进一步提升哈密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
今后,教育援疆工作将从“重硬件”向“重软件”方向发展,更加注重帮助受援地学校开展教育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学校的“软实力”。教育援疆形式和内容也将更加丰富,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内容载体不断拓展,成效实效更加明显。通过不断加大教育援疆项目资金投入,围绕教育培训、交流交往、基础建设、信息化建设、新能源技术研发、高考定向招生、大学生补助等方面,重点抓好十大基建工程,使教育援疆的民族团结阵地作用发挥更加明显。
到2020年,力争使哈密教育发展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位居自治区前列,完善高校对口帮扶机制,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广,豫哈各族师生交流交往持续加强,社会主义办学阵地不断巩固,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支撑社会稳定的能力全面增强,为哈密实现教育强市目标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河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哈密市委副书记李湘豫说,最重要的民生是教育,最好的援疆是智力援疆。教育援疆要坚持在传承传统、务实重干中开展工作;要充分发挥河南自身优势,找准新形势下教育援疆工作的对接点、着力点、切入点,创新模式,精准援疆;要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试点符合哈密教育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公正,努力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要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当好哈密人,做好哈密事,履行政治使命,践行国家战略,以实际行动让豫新两省区党委放心,让哈密党委认可,让哈密群众满意。
援疆教师张士磊在为学生讲授《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实训课
语文高级教师张定勇在给高三师生开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