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哈密市立足资源禀赋,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不断扩大新能源输出规模,同时强化配套电网建设和并网服务,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哈密特色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之路,切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 “双碳”目标。
现场正在进行叶轮吊装。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9月17日,在距离伊州区城区160多公里的国家能源集团国神公司1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建设现场,128台6.25兆瓦风电机组已经安装完成,正处于调试阶段。
该项目是国家第二批沙戈荒基地项目,属于“疆电东送”哈密至郑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主力电源点。其中,风电80万千瓦时、光伏20万千瓦时。项目共建设128台6.25兆瓦风电机组和20万千瓦光伏,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已顺利完成风电机组的安装,标志着这一大型清洁能源工程进入关键时期。
现场正在进行机舱吊装。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记者了解到,在项目建设中,为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一系列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得以推广应用。
国家能源集团国神哈密煤电公司副总经理晋森说:“光伏采用了单晶硅双面组件+走串式逆变器方案,配置了自动清扫机器人等先进技术,提升了太阳能转换效率。同步建设4.5万千瓦SVG和5万千瓦调相机无功补偿系统,提升了项目及电网的运行可靠性。并网运行后,将在哈密市设置集控中心,远程集中监控,实现就地少人值守。同时,配置风电厂的智慧管控平台及巡检等智能设备,提升了运维质量和整体效应。”
工作人员正在集控室内盯控设备运行状况。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据悉,国家能源集团国神公司1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建成并网后,将授牌“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预计每年可输送绿色电能19.35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1万吨,具有显著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了保障项目所发的电能及时外送,国家能源集团国神公司1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配套新建2座220千伏升压站,并扩建500千伏升压汇集站。与此同时,“疆电外送”第一通道——250万千瓦多能互补项目及配套新能源汇集站接入项目建设正有序进行,建设者们克服了现场大风、高温等天气影响,高效完成了基础施工、铁塔组立等工作,新建设的线路工程已进入线路架设阶段。
工人正在进行组塔拉线作业。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疆电外送”第一通道——250万千瓦多能互补项目及配套新能源汇集站接入项目安全总监刘文根告诉记者,为了确保安全生产,高空作业控制在风力五级以下,同时调整了作业时间。“我们重点做好了防高空坠落、物体打击等防控工作,计划9月中旬完成架线,为10月底投入运行创造了条件。”刘文根说。
截至目前,哈密市已并网新能源装机1920.8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达68.1%。今年前8月,新建成并网装机210万千瓦,在建新能源项目30个,总装机规模3175万千瓦,预计2024年,新增建成并网新能源装机达600万千瓦。随着“疆电外送”战略实施,哈密已经建成包括哈郑直流在内的“一直两交”共3条疆电外送通道。“疆电外送”第三通道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工程项目,通道起于哈密北三塘湖换流站,落点为重庆,预计2025年建成投运,将提升外送通道的新能源电送出比例,大幅提升通道的绿色低碳效益。